[发明专利]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5115.5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60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霍乐乐;张皓冰;魏玉芬;薛剑;陶奕;姜斌;殷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K31/155 | 分类号: | A61K31/155;A61K31/4409;A61K31/4406;A61K31/341;A61K31/4965;A61K31/40;A61K31/4164;A61K31/357;A61K31/404;A61K31/47;A61K31/4184;A61P33/10;C07D213/53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00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寄生虫 药物 组合 及其 应用 制备 方法 | ||
一种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包括类芳香杂环氨基脒衍生物,其具有如式(Ⅰ)所示的结构:式(Ⅰ)中,R为含有芳香杂环、多环芳香杂环、多环芳香族、联苯、苯乙烯、二苯乙烯、或二苯醚的取代基团;R1、R2、及R3为相同或不相同的碳数为1至5的烷基,据此,由类芳香杂环氨基脒衍生物制成的抗寄生虫药物可改善溶解性,且生物利用度更高、疗效更佳。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涉及药物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及预防寄生虫病的抗寄生虫药物组合。
背景技术
寄生虫病未能实时检测而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常被忽视,在许多国家未能落实环境整洁且人民的饮食卫生习惯不良,面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寄生虫容易滋生于人体中,威胁着全球数十亿人的健康。大部分的寄生虫病是由线虫、吸虫和绦虫这三种蠕虫所引起,其中,土源性蠕虫病最为常见。土源性蠕虫病主要是由蛔虫、鞭虫、钩虫等寄生于人体和动物体内的线虫感染所引起,全球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土源性蠕虫病的威胁,被寄生者超过15亿人。药物化疗是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目前对新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非常少,尤其是针对蠕虫、吸虫等寄生虫病的药物研究进展均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从长远来看,缺少新型药物的支撑可能不利于寄生虫病防治及消除的深入进展,因此,发展抗寄生虫药物是维护人体卫生健康所不容忽视的。
目前,针对土源性蠕虫病,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用药目录包含四种药,为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吩嘧啶及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及噻吩嘧啶对抗蛔虫寄生具有很好的疗效,然而对抗鞭虫的疗效则较差。阿苯达唑对抗钩虫的疗效较高,治愈率为72%,而甲苯达唑及噻吩嘧啶的治愈率分别只有15%和31%,左旋咪唑对抗线虫的疗效较差或是不稳定。另外,在针对寄生于人体的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的治疗中,由于十二指肠钩虫对于阿苯达唑的抵抗能力较弱,经过长期的驱虫治疗后,在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混合流行地区,相较于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已经成为优势虫种,需要投入更为针对性的药物才能达到对美洲钩虫明显的防治效果。
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第CN1165814A号披露三苯双脒对人体的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皆有很好的疗效,特别是对美洲钩虫,其疗效显着优异于阿苯达唑,且三苯双脒的毒性较小,但是由于其溶解性较差导致生物利用度不高,用药剂量较大且治愈率并不能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大大的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改善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是该类药物亟需加强改善的焦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可改善溶解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的应用,以获得生物利用度更高、疗效更佳的抗寄生虫药物。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由于本身结构简单,合成步骤简便易行,易于制备且收率高,可达到制造成本的降低。
承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包括类芳香杂环氨基脒衍生物,类芳香杂环氨基脒衍生物具有如式(Ⅰ)所示的结构通式:
式(Ⅰ)中,R为含有芳香杂环、多环芳香杂环、多环芳香族、联苯、苯乙烯、二苯乙烯、或二苯醚的取代基团;R1、R2、及R3为相同或不相同的碳数为1至5的烷基。
本发明所提供的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的应用是用于治疗及/或预防寄生虫感染。
本发明所提供的抗寄生虫的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硝基苯胺与酰胺类化合物在第一有机溶剂进行反应以得到第一反应物,第一反应物具有如式(Ⅱ)所示的结构通式:
将第一反应物进行还原反应以得到第二反应物,第二反应物具有如式(Ⅲ)所示的结构通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51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