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光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9074.1 | 申请日: | 2020-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5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庄东霖;黄逸儒;郭佑祯;沈志铭;黄琮训;黄靖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62;H01L33/64;H01L33/38;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娜;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光 发光二极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光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红光发光二极管包括磊晶叠层、第一、第二电极、第一、第二电极垫。磊晶叠层包括第一型、第二型半导体层以及发光层。发光层的主要发光波长落在一红光范围内。磊晶叠层具有邻近第一型半导体层的第一侧与邻近第二型半导体层的第二侧。第一、第二电极分别与第一型、第二型半导体层电性连接,且分别位于磊晶叠层的第一、第二侧。第一、第二电极垫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电极上且分别与第一、第二电极电性连接。第一、第二电极垫位于磊晶叠层的第一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红光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因其光电特性优良,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其中发光二极管因成本低且显示效果佳,近年来更被视为下一世代的显示器技术主流。
一般来说,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各画素中通常会设有红光、蓝光、绿光等发光二极管,而现有红光发光二极管的架构通常是垂直式发光二极管。当现有的红光发光二极管要应用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时,其一端的电极接合于阵列基板,而另一端则需要通过打线的方式接合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的打线区域中。打线区域的设置使得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体积无法有效地减小,大大限制了红光发光二极管的应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光发光二极管,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上述红光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光发光二极管,包括磊晶叠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垫以及第二电极垫。磊晶叠层包括第一型半导体层、第二型半导体层以及位于第一型半导体层与第二型半导体层之间的发光层。发光层的主要发光波长落在一红光范围内。磊晶叠层具有相对的第一侧与第二侧。第一侧邻近于第一型半导体层,且第二侧邻近于第二型半导体层。第一电极与第一型半导体层电性连接,且位于磊晶叠层的第一侧。第二电极与第二型半导体层电性连接,且位于磊晶叠层的第二侧。第一电极垫设置于第一电极上且与第一电极电性连接。第二电极垫设置于第二电极上且与第二电极电性连接。第一电极垫与第二电极垫位于磊晶叠层的第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红光发光二极管还包括反射叠层。反射叠层包括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以及反射层且设置在磊晶叠层的第一侧。反射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之间。第一绝缘层包覆磊晶叠层,且位于反射层与磊晶叠层之间。第一绝缘层具有多个第一贯孔,且这些第一贯孔暴露出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二绝缘层包覆反射层,且具有多个第二贯孔。反射层具有多个第三贯孔。第一电极垫与第二电极垫通过这些第一贯孔、这些第二贯孔与这些第三贯孔以分别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红光发光二极管还包括缓冲叠层、第一电流传导层以及第二电流传导层。反射叠层位于磊晶叠层与缓冲叠层之间。缓冲叠层包括第三绝缘层、第四绝缘层与缓冲层,且缓冲层夹设于第三绝缘层与第四绝缘层之间。第三绝缘层包覆缓冲层,其中第三绝缘层具有多个第四贯孔,且缓冲层具有多个第五贯孔,第四绝缘层具有多个第六贯孔。第一电流传导层设置于反射叠层与缓冲叠层之间。第二电流传导层设置于反射叠层与缓冲叠层之间。第一电流传导层与第二电流传导层通过这些第一贯孔、这些第二贯孔与这些第三贯孔以分别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性连接,且第一电极垫与第二电极垫通过这些第四贯孔、这些第五贯孔与这些第六贯孔以分别与第一电流传导层与第二电流传导层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中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一焊部与由焊部延伸的至少一指部。反射层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焊部错位设置且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指部与反射层重叠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红光发光二极管还包括承载基板、接合层以及下绝缘层。承载基板具有上表面。接合层设置于上表面上。下绝缘层设置于上表面上,且接合层位于承载基板与下绝缘层之间。磊晶叠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垫与第二电极垫位于下绝缘层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90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S-1法制备环氧丙烷的方法
- 下一篇:织造碳纤维增强的钢基体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