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备马铃薯泥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76488.0 | 申请日: | 2019-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9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胡宏海;张泓;刘伟;张娜娜;张春江;黄峰;张良;刘倩楠;魏文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9/12 | 分类号: | A23L1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苗青盛;魏雪梅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备 马铃薯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马铃薯泥的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中,熟制单元的输送管道的进料口和出料口之间设有用于加热马铃薯的加热段;制泥单元的滤料机构和挤压驱动机构之间构成碾碎通道,碾碎通道的进料端与输送管道的出料口连接,碾碎通道用于通过挤压将加热后的马铃薯碾碎去皮并制成薯泥半成品。基于该装置提出了用于制备马铃薯的方法。该装置及方法能够有效简化薯泥制备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并能避免制备过程中的马铃薯营养流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马铃薯泥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对营养健康主食的需求不断增长,主食产品日趋多样化。马铃薯是一种全营养主食材。在将利用马铃薯制成马铃薯泥后,与小麦、稻米、玉米等等其他谷物原料进行科学复配,即可弥补赖氨酸不足等营养缺陷,提升传统主食的营养价值。
现有马铃薯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清洗、去皮、挑选、切片、漂洗、预煮、冷却、蒸煮、捣泥等。马铃薯泥的制作生产线存在占地面积大,工艺流程长,制作过程营养成分流失大,污水排放量大,生产成本高,并导致马铃薯主食成本与普通米面主食相比价格较高,利润空间较小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马铃薯泥的装置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马铃薯泥的制作生产线存在占地面积大,工艺流程长,制作过程营养成分流失大的缺陷,有效简化薯泥制备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马铃薯泥的装置,包括:
熟制单元,包括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的进料口和出料口之间设有用于加热所述马铃薯的加热段;
制泥单元,包括滤料机构和挤压驱动机构,所述滤料机构和挤压驱动机构之间构成碾碎通道,所述碾碎通道的进料端与所述输送管道的出料口连接,所述碾碎通道用于通过挤压将加热后的所述马铃薯碾碎去皮并制成薯泥半成品。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熟制单元包括加热电极板,在所述加热段上相对的两个壁面上分别安装有所述加热电极板,所述加热电极板用于对经过所述加热段的马铃薯进行加热。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熟制单元包括水循环系统,所述水循环系统用于为所述输送管道内提供循环水流;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回水管道和所述输送管道,所述回水管道的两端分别通过管道连接器连接在所述输送管道的两端,所述管道连接器上装有滤网。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熟制单元还包括沥水输送机,所述沥水输送机的进料口与所述输送管道的出料口连接,所述沥水输送机的出料口与所述碾碎通道的进料端连接;所述沥水输送机内设有螺旋通道,所述螺旋通道用于将加热后的所述马铃薯沥干。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挤压驱动机构包括挤压输送带,所述滤料机构包括滤料输送带,所述滤料输送带上均布有多个过滤孔,所述挤压输送带和所述滤料输送带之间构成所述碾碎通道,所述挤压输送带和所述滤料输送带同步的从所述碾碎通道的进料端向出料端连续运动。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挤压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辊,所述滤料机构还包括输送辊,在所述碾碎通道的两端分别设有相对设置的一组所述驱动辊和输送辊,其余的所述驱动辊和/或其余的所述输送辊分别设置在所述碾碎通道的两侧外;所述挤压输送带顺次铺设在各个所述驱动辊外,所述滤料输送带顺次铺设在各个所述输送辊外。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皮渣处理单元,所述皮渣处理单元包括刮板、渣料输送带和皮渣收集器,所述刮板可活动的安装在所述滤料机构上,且所述刮板的刮刀部接触所述滤料机构,所述刮板用于将所述滤料机构上的残余皮渣刮除,所述渣料输送带位于所述刮板的下方,所述渣料输送带的出料端连接所述皮渣收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764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