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测量系统标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7070.2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4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波;张鑫;胡俊杰;汪洋舰;武金凤;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地震计量检定与测量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25/00 | 分类号: | G01C2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红观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7 | 代理人: | 陈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测量 系统 标定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移动测量系统标定方法,通过在标定场地中设置单个标靶,改变移动测量系统的所在位置,分别通过扫描仪和惯性测量单元对单个标靶进行扫描和记录,并构造目标函数,用遗传算法求解扫描仪坐标系变换到惯性测量单元坐标系间的欧拉角,通过线性求解扫描仪中心在惯性测量单元坐标系下的平移向量和标靶三维坐标。本发明利用单个标靶进行移动测量系统标定,测量所需场地空间小,可在室内进行标定,检测结果不易受自然环境干扰;单个标靶可随意布置,不需要另外测量其中心坐标,工作量和计算量较小;数据处理过程不依赖人工干预,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平移参数,结果可信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理信息装备标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测量系统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测量系统是一种兼有定位、测距、测角和摄影功能的自动化、数字化的系统,集成了GNSS、惯性测量单元(IMU)、激光扫描仪、数字相机等设备,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实景影像等多种信息的快速采集。在工作过程中,GNSS接收机与IMU提供系统的位置与姿态信息,激光扫描仪、数字相机等设备对外部三维地理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后处理,先将点云数据和影像数据转换到惯导坐标系下,再根据系统位置与姿态信息将这些数据转换到当地水平坐标系下。而仅通过机械安装估计激光扫描仪、数字相机与IMU的偏距(平移参数)和偏心角(旋转参数),必然与真实值存在偏差,所以需要相应方法对其精确标定,才能保证系统最终成果的质量。
目前,对于激光扫描仪与IMU的位置、姿态关系标定,大多数是利用在检校场中布设已知控制点或特征点,通过系统定位模型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解算出激光扫描仪和IMU的坐标转换关系。该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立检校场,检校过程灵活性较差,而控制点坐标的前期测量误差也会导致标定结果的误差。另外,也有基于平面特征约束的标定方法,该方法依赖于被测表面的平面度,而且对平面度误差十分敏感,标定结果误差较大;还有基于点云匹配的标定方法,该方法将移动测量系统在检校场中往返多次测量,通过多点云配准的结果估算转换参数的误差,通过手动或自动算法调节使得点云得到最佳匹配,但是由于点云配准技术尚不成熟,在自动匹配过程中会出现识别错误,需要人工干预,而且由于扫描仪扫描密度有限,点云分辨力也会限制配准结果的精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对校验场地要求低、标定误差较小的移动测量系统标定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移动测量系统标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单个标靶固定在标定场地中,在单个标靶周围均匀的选取n个测站点位,各测站点位的高度各不相同;测站点位数n为≥3的正整数;
B.将移动测量系统分别在各测站点位进行扫描测量,变换测站点位时,改变移动测量系统的姿态,使各测站点位的移动测量系统的姿态互不相同;
C.对当前测站点位i进行扫描测量时,扫描仪记录获得的点云数据;惯性测量单元记录获得的惯性测量单元的在当地水平坐标系下的坐标时间序列和姿态时间序列,其中i∈n;
D.对扫描仪获得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标靶中心在扫描仪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记为:
E.对惯性测量单元获得的坐标时间序列与姿态时间序列进行处理,得到惯性测量单元的在当地水平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和三个姿态角,该三维坐标、三个姿态角和姿态角从惯性测量单元坐标系转换至当地水平坐标系对应的旋转矩阵,分别记作:
F.根据坐标转换数学模型列出观测方程,使用遗传算法搜索得到扫描仪坐标系变换到惯性测量单元坐标系间的欧拉角;
G.根据扫描仪坐标系变换到惯性测量单元坐标系间的欧拉角,求解扫描仪中心在惯性测量单元坐标系下的平移向量和标靶三维坐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地震计量检定与测量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地震计量检定与测量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70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