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颗粒补集装置及其起燃控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09796.0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212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黄兴来;曾志新;尹新武;秦兵其;黄居孟;张剑;黄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23 | 分类号: | F01N3/02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接头 补集 触发件 壳体 弹性组件 第二腔室 第一腔室 起燃 本实用新型 控制结构 连通 体内 汽车尾气处理 电源电连接 自适应控制 产生位置 内壁密封 一端连接 进气腔 排气腔 压力差 器电 腔室 断开 分隔 接通 驱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颗粒补集装置及其起燃控制结构,其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内的触发件及弹性组件、安装于壳体上的第一电源接头及第二电源接头;第一电源接头与颗粒补集器电连接,第二电源接头与电源电连接;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于壳体,触发件安装于弹性组件的另一端,触发件的至少部分外缘与壳体的内壁密封接触,以将腔室分隔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颗粒补集装置的进气腔连通,第二腔室与颗粒补集装置的排气腔连通;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之间的压力差能够驱动触发件在壳体内产生位置变化,使得触发件接通或者断开第一电源接头及第二电源接头。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实现自适应控制颗粒补集器的起燃,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颗粒补集装置及其起燃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为满足国六排放法规需求,目前大部分车型排放系统使用颗粒补集器捕捉未充分燃烧的碳颗粒,再加热颗粒补集器以烧掉捕捉到的颗粒物。在判断颗粒补集器捕捉中的颗粒是否已经达到燃烧状态时,目前的技术方案是在颗粒补集器的前、后分别安装有一个压力传感器,计算两个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差值,当压力差值达到一定值时启动颗粒补集器进行加热。这种颗粒补集器燃烧使用了两个压力传感器,成本较高;另外,不能自适应控制,需要额外的控制输入输出,如ECU控制或其它专门的控制器,控制器需要频繁地监测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差,造成ECU负荷增加、发热增加,同时也导致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自适应控制颗粒补集器的起燃时间的起燃控制结构,无需使用压力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颗粒补集装置的起燃控制结构,其包括:内部开设有腔室的壳体,设于所述腔室内的触发件及弹性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的第一电源接头及第二电源接头;所述第一电源接头用于与颗粒补集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接头用于与电源电连接;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触发件安装于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所述触发件的至少部分外缘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密封接触,以将所述腔室分隔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用于与颗粒补集装置的进气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用于与颗粒补集装置的排气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及所述第二腔室之间的压力差能够驱动所述触发件在所述壳体内产生位置变化,使得所述触发件接通或者断开所述第一电源接头及所述第二电源接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触发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弹性组件上的滑块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弹片,所述滑块的外缘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密封接触,所述弹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接头接触,所述滑块滑动能够使所述弹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头接触或者断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滑块滑动能够推动所述弹片的第二端往外扩或者向内回弹,进而使所述弹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头接触或者断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片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部及卡爪,所述安装部套设于所述第一电源接头的外部,所述卡爪包括卡爪本体及弯折部,所述卡爪本体的一端与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卡爪本体的另一端,所述卡爪本体从靠近所述安装部的一端至另一端朝所述壳体的中心倾斜,所述弯折部朝外侧凸起。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起燃控制结构还包括导电环,所述导电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二电源接头接触;所述弹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卡爪,所述导电环套设于所述卡爪的外周,所述滑块滑动能够驱动所述弹片与所述导电环接触或者断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电环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与各所述卡爪一一相对应的凸起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滑块背离所述弹性组件的端面呈球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弹性组件为弹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紧贴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097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压式颗粒捕集器清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时机判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