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块化仿生机械臂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41216.5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682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许涛;方汉良;汤腾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B25J9/0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修斯文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平台 静平台 中间杆 并联机构 本实用新型 仿生机械臂 运动支链 模块化 球面 工业应用 康复领域 转动 串联 医疗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仿生机械臂,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并联机构与第二并联机构,所述第一并联机构包含第一动平台与第一静平台,所述第一动平台与第一静平台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第一中间杆与SPS型第一运动支链,所述第一中间杆的一端与第一静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间杆的另一端经球面副与第一动平台相连接;所述第二并联机构包含第二动平台与第二静平台,所述第二动平台与第二静平台之间设置有第二中间杆与SPS型第二运动支链,所述第二中间杆的一端与第二静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杆经转动副与第二动平台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在工业应用和医疗康复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块化仿生机械臂。
背景技术
仿生机械手臂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机器人方向的研究热点。在康复辅助机器人、仿生机械等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仿生机械手臂以电机驱动为主,在关节柔性、动态刚度和能量密度等方面都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模块化仿生机械臂,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块化仿生机械臂,包括相互串联的第一并联机构与第二并联机构,所述第一并联机构包含第一动平台与第一静平台,所述第一动平台与第一静平台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第一中间杆与SPS型第一运动支链,所述第一中间杆的一端与第一静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间杆的另一端经球面副与第一动平台相连接;所述第二并联机构包含第二动平台与第二静平台,所述第二动平台与第二静平台之间设置有第二中间杆与SPS型第二运动支链,所述第二中间杆的一端与第二静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间杆经转动副与第二动平台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静平台与第二动平台通过燕尾榫结构串联安装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静平台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磁铁,所述第二动平台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放置有与磁铁相互吸引的铁珠。
进一步的,所述SPS型第一运动支链的一端经球面副与第一静平台相连接,所述SPS型第一运动支链的另一端经球面副与第一动平台相连接,所述SPS型第一运动支链的中部为移动副;所述SPS型第二运动支链的一端经球面副与第二静平台相连接,所述SPS型第二运动支链的另一端经球面副与第二动平台相连接,所述SPS型第二运动支链的中部为移动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中间杆设置在第一动平台与第一静平台的圆心处,所述SPS型第一运动支链环绕第一中间杆设置,任意两条所述SPS型第一运动支链之间夹角为120°。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中间杆设置在第二动平台与第二静平台的圆心处,所述SPS型第二运动支链以第二动平台或第二静平台的X轴、Y轴两两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副由伸缩气缸驱动伸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刚度大,承载能力强、精度高、结构紧凑,可穿戴在人体上,实现医疗康复或助力机构,在工业应用和医疗康复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并联机构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并联机构的构造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SPS型第一运动支链的构造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412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