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耦用驱动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83678.1 | 申请日: | 201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53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姜岩峰;袁野;袁瓅;张国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豪帮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7/795 | 分类号: | H03K17/795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161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体管 集电极连接 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 发射极连接 基极连接 驱动芯片 发射极 集电极 电阻 光耦 光耦驱动电路 光接收电路 光耦电路 交流电压 控制芯片 驱动电流 驱动能力 电路 替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耦用驱动芯片,控制芯片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发射极;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基极;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第四晶体管的基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第四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基极;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基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驱动电路可替代传统光耦电路中的光接收电路,具有驱动电流大、驱动能力强的特点,另外,该电路可直接连接220V的交流电压,简化了光耦驱动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耦电路,具体涉及一种光耦用驱动芯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光耦电路主要有以下两种:
1、如图1所示。图1是一个二极管-三极管光电耦合器,是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发射端,另一个三极管的基区作为光接收端。其中发光二极管是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
2、如图2所示,是使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发射端,另一个可控硅的门级作为光接收端。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现有技术中光接收端产生的电流小,驱动能力不足,没有办法直接驱动后端的大器件,例如可控硅、功率MOSFET、功率IGBT等器件;耐压能力差,没有办法直接接到220V的交流电源上来,否则会被击穿。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这两点,必须附加复杂的外电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光耦用驱动芯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耦用驱动芯片,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是PNP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三晶体管是NPN型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发射极;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基极;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第四晶体管的基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第四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三晶体管的基极;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基极;第一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晶体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第二电阻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晶体管的基极和发射极。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和第四晶体管的发射极面积是10μm2~1000μm2。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和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面积是10μm2~2000μm2。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阻值是500Ω~1MΩ。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耦用驱动芯片,其中包括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可替代传统光耦电路中的光接收电路,具有驱动电流大、驱动能力强的特点,另外,该电路可直接连接220V的交流电压,简化了光耦驱动电路。
该电路非常灵敏,反应时间快,一般在几微秒之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光电耦合器。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光电耦合器。
图3是本发明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的测试电路图。
图5是驱动电路加220V交流电的端口电压图。
图6是不同的基极面积下电路中的电流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豪帮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豪帮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836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过零驱动的光耦继电器
- 下一篇:一种基于H桥电路的通用锁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