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动力转向架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46506.5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8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史炎;史天成;马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F5/00 | 分类号: | B61F5/00;B61F5/50;B61H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右侧梁 左侧梁 固结 后轴承箱 前横梁 齿轮减速箱 动力转向架 牵引电机 前轴承箱 后横梁 集成式 制动钳 铰接 输出轴连接 客运列车 平行设置 一系弹簧 后轮 螺栓 后连杆 前连杆 输出端 输入端 制动盘 转向架 侧梁 动轴 钳口 前轮 上套 尾端 腰部 构架 悬挂 配合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式动力转向架,涉及客运列车转向架技术领域。包括构架、侧梁和轮对,左侧梁、右侧梁的前、后两端下方通过后端一系弹簧与左侧的前、后轴承箱搭结,前轮对通过前轴承箱与左侧梁和右侧梁的前端固结,后轮对通过后轴承箱与左侧梁和右侧梁的后端固结;后轴承箱通过后连杆铰接在左侧梁、右侧梁的后端,前轴承箱通过前连杆铰接在左侧梁、右侧梁的前端,后横梁与前横梁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前、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梁和右侧梁的腰部内侧固结,牵引电机通过螺栓与前横梁悬挂固结,齿轮减速箱的输入端与牵引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齿轮减速箱的输出端与动轴上套接,制动钳的尾端与前横梁固定,制动钳的钳口与设置在拖轴的制动盘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客运列车转向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尽管我国在高速动车组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是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引入的品牌众多,在大量运营的17种高速列车中,就出自4个技术平台,它们在动车组列车设计和生产上互相不兼容,技术标准更是不统一,难以相互救援。动车组备用率偏高,造成了运营单位的诸多不便;标准不统一,各种型号的列车的零部件不统一,难以互换。为保证检修体制,又不得不储备零件,造成了部件的过度储备,占用了过多的储备资金,间接影响了铁路部门的运营效益。在国内外新的市场背景和新的竞争形势下,加快动车组的自主化、统型化、标准化及系列化势在必行。研发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化动车组”以及高铁运营的完整标准体系,以标准统一、互联互通、部件互换为目标,全面提升中国高铁的发展质量,打造“中国品牌”。但是,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准化还不彻底,仍然沿用动车和拖车的概念,采用动车与拖车编组,动车转向架负责牵引和高速时电制动,拖车转向架负责低速时机械制动。动车与拖车本身就是两个标准,两者结构不同、定员重量不同。而且,动车与拖车是动车组最显著、最具知识产权的标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集成式动力转向架,它能有效地解决动车组中动车与拖车转向架统一标准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式动力转向架,包括构架、侧梁和轮对,左侧梁的前、后两端下方通过后端一系弹簧与左侧的前、后轴承箱搭结,右侧梁的前、后两端通过前端一系弹簧与前、后轴承箱搭结,前轮对通过前轴承箱与左侧梁和右侧梁的前端固结,后轮对通过后轴承箱与左侧梁和右侧梁的后端固结;后轴承箱通过后连杆铰接在左侧梁、右侧梁的后端,前轴承箱通过前连杆铰接在左侧梁、右侧梁的前端,后横梁与前横梁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前、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梁和右侧梁的腰部内侧固结,牵引电机通过螺栓与前横梁悬挂固结,齿轮减速箱的输入端与牵引电机的输出轴连接,齿轮减速箱的输出端与动轴上套接,制动钳的尾端与后横梁固定,制动钳的钳口与设置在拖轴的制动盘配合。
所述前横梁的两端为二级阶梯结构,第一级端部带有斜坡,前横梁中部与两端横截面的矩形相异,叉口朝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优点和显著效果是:通过整合动车转向架、拖车转向架的结构,重新设计出一种集成式动力转向架,彻底统一了动车组标准,解决了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集成式动力转向架同时具备驱动力、制动力功能,由于各节车箱完全相同,编组出厂时相互连接的两车钩之间基本上无高度差,省去了车钩高度尺寸调整工艺环节。减轻动车组编组负担,做到车体重量、悬挂参数一致,实现前、后车体牵引、制动同步,理论上做到车体之间不存在作用力,降低车钩受力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主结构3D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主结构3D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动力学性能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65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