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汽车及其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2940.1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5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胡浩强;罗荣华;翟钧;田学勇;林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 | 分类号: | B60W30/18;B60W30/182;B60W20/15;B60W10/02;B60W10/06;B60W1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离合器 新能源汽车 目标扭矩 发动机起动控制 双离合器变速箱 发动机 输出扭矩 发动机启动 发动机转速 驾驶舒适性 控制器控制 动力输出 预设转速 离合器 起动 喷油 点火 升高 输出 发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在蠕行模式下,双离合器变速箱内的离合器处于滑磨状态,当起动发动机时,先通过发动机离合器控制器控制发动机离合器逐渐结合,发动机离合器结合过程中逐渐输出扭矩,设定一目标扭矩为发动机离合器带动发动机动作的目标扭矩,扭矩输出的过程通过发动机离合器的滑磨带动发动机转速升高,当发动机离合器的输出扭矩稳定至目标扭矩后,发动机的转速上升至预设转速值,此时控制发动机喷油点火,由于双离合器变速箱和发动机离合器的滑磨状态,因此可有效避免发动机启动后动力输出产生的冲击,提高驾驶舒适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既具备一定的纯电动行驶里程,能够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又能够利用发动机为电池充电来进行长途行驶,解决续驶里程焦虑的问题,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类型。
以发动机,双离合器变速箱以及电机为主要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由于换挡过程中没有动力损失,能够充分发挥动力总成的能力等优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混合动力汽车类型。由于电机转速控制平稳,扭矩响应快等优点,混合动力汽车的蠕行功能目前均通过电机实现。蠕行模式全称是低速巡航驾驶辅助系统,是指汽车可以自行控制发动机对于扭矩输出、变速系统、刹车,可以使汽车用非常缓慢的速度通过恶劣路面。
但是当动力电池电量较低时,蠕行过程中需要起动发动机为动力电池充电维持蠕行所需的电池电量,而蠕行过程中起动发动机带来的冲击造成的驾驶性体验较差的问题,其一直是混合动力汽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如何解决蠕行过程中起动发动机造成的冲击,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以解决蠕行过程中起动发动机造成的冲击;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实现电动机到发动机的扭矩切换,包括:
步骤1),当蠕行模式下需起动发动机时,发动机离合器控制器控制发动机离合器逐渐结合,直至所述发动机离合器控制器的输出扭矩稳定至目标扭矩;
步骤2),当所述发动机的转速上升至预设转速值时,控制所述发动机喷油点火。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1)前还包括步骤1.1),整车控制器判断整车是否处于蠕行模式,且是否需要起动发动机,如果是,进入步骤1)。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1)前还包括步骤1.2),当整车处于所述蠕行模式且需起动发动机时,所述整车控制器维持所述蠕行模式,并请求所述发动机离合器控制器输出请求扭矩。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中,所述发动机的转速由变速箱离合器的滑磨带动上升至预设转速值。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2)后还包括步骤2.1),当所述发动机点火成功后,发动管理系统对所述发动机进行转速控制,控制所述发动机的控制转速与所述电动机的工作转速同步。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2.1)后还包括步骤2.2),所述整车控制器请求所述发动机离合器控制器快速闭合所述发动机离合器,并在所述发动机离合器控制器反馈闭合信号后,实现发动机切换至扭矩控制模式,完成发动机启动控制。
优选地,在上述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中,所述步骤2)还包括,检测所述发动机状态、所述发动机转速和所述发动机喷油点火标志位信息是否满足预定条件,如果是,则判定所述发动机喷油点火成功;如果否,则进入故障诊断处理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29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