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11201.0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1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韩佳;尚建花;孙后青;韩振宇;袁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 |
代理公司: | 上海领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2 | 代理人: | 罗晓鹏 |
地址: | 2017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搭接区 防撞梁 过渡区 高抗 双峰 车门内板 双峰结构 弯曲区 搭接 单峰 车门 本实用新型 安全性能 产品零件 混合结构 有效结合 有效实现 定位孔 轻量化 热成型 凹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包括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前端搭接区、弯曲区、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后端搭接区,弯曲区包括A区、B区、C区、D区、E区;其中,A区为双峰结构;B区为A区至前端搭接区的过渡区;C区为A区至D区的过渡区;D区为浅双峰结构,其中间凹筋处设有后端定位孔;E区为D区至后端搭接区的过渡区;前、后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采用单峰、双峰与浅双峰的混合结构,有效结合传统单、双峰热成型防撞梁各自优点,在具有较高抗弯性能前提下有效实现产品零件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出台燃油减排规定,给主机厂带来很大的压力,出于节能和环保的需要,如何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成为汽车研发的重中之重,整车轻量化已逐渐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车门防撞梁作为汽车侧门的重要安全部件,可以有效提高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对乘员造成的伤害,因此,在兼顾轻量化的同时又要满足其具有足够的抗弯性能成为各大厂家研发的重点。现有热成型车门防撞梁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典型的单峰式结构,在防撞梁的主要弯曲区,即靠近防撞梁的中间区域,设计有一定长度的凹筋,以此加强防撞梁的抗弯性能;由于新法规对车门防撞梁的抗弯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该结构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零件轻量化,但产品两端区域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抗弯要求,大大降低整车侧碰时的安全性;另一种为整体双峰式结构,由于防撞梁在轴线方向为双筋贯穿结构,该结构虽能保证中间与两端区域均具有较强的抗弯性能,但两端区域设计成双筋贯穿结构,会增加不必要的材料成本,重量较重。由此可见常规结构的车门防撞梁,难以在兼顾轻量化的同时保证足够的抗弯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包括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前端搭接区、弯曲区、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后端搭接区,所述弯曲区包括A区、B区、C区、D区、E区;其中,
所述A区为双峰结构;
所述B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前端搭接区的过渡区;
所述C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D区的过渡区;
所述D区为浅双峰结构,其中间凹筋处设有后端定位孔;
所述E区为所述D区至所述后端搭接区的过渡区。
优选的,所述前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
优选的,所述前端搭接区沿轴线方向设有前端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后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
优选的,所述A区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为320-350mm。
优选的,所述A区的中间凹筋为向车内方向下凹深度为28-35mm。
优选的,所述D区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为20-25mm。
优选的,所述D区的中间凹筋为向车内方向下凹深度为10-1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单峰、双峰与浅双峰的混合结构,有效结合传统单、双峰热成型防撞梁各自优点,在具有较高抗弯性能前提下,有效实现产品零件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能,经过CAE分析与物理试验验证,其抗弯性能够不仅满足法规要求,也完全满足工程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成型单峰式车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112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轿跑SUV型防撞梁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多摄像头的轿车防碰撞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