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007540.1 | 申请日: | 201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6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宋瑞华;戴开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B60K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4 | 代理人: | 李爱华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腿 防撞梁 导风板 集成 结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汽车的保护不再局限于保护车内的乘客,而是扩大到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通常是车身直接与行人腿部发生接触,对行人的腿部造成伤害。目前许多汽车采用在汽车上加装行人小腿防撞梁,以减少碰撞时汽车对行人小腿所造成的伤害。另外汽车上一般也都设置有散热器的导风板,散热器的导风板起到导风作用,改善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一般小腿防撞梁采用细长的薄壁钣金结构,散热器的导风板采用塑料注塑结构,小腿防撞梁与散热器的导风板分别单独设计。为满足目前汽车设计要求中的轻量化、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要求,需要提供一种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在实现小腿防撞及导风板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集成设计,节约了制造成本和装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所述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将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集成设置,所述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的一侧用于与保险杠相连,另一侧用于与散热器框架相连,沿着从所述保险杠到车身的前后方向,所述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包括彼此相邻且连为一体的小腿防撞部和导风部,所述小腿防撞部的下部由下向上形成一个第一凹槽,所述导风部的上部由上向下形成一个第二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部的一侧与所述小腿防撞部一体地相连,所述导风部的另一侧与所述散热器框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小腿防撞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所述导风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凹槽包括底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小腿防撞部的一个侧面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一侧一体相连并形成为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一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采用工程塑料通过注塑工艺制成为一体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通过将小腿防撞梁与散热器的导风板集成设置在一起,省去了一道装配工序的同时有效杜绝了累计误差带来的安装偏差,在实现小腿防撞及导风板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集成设计,节约了制造成本和装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且小腿防撞梁的材料以塑代钢,既减轻了整体结构的重量也减小了其对小腿造成的伤害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和周边件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结构翻转180°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和周边件结合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结构翻转180°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和周边件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结构翻转180°的示意图。请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其将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集成设置,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的一侧用于与保险杠1相连,其另一侧用于与散热器框架4相连,沿着从保险杠1到车身的前后方向,小腿防撞梁与导风板的集成结构包括彼此相邻且连为一体的小腿防撞部2和导风部3。导风部3的一侧与小腿防撞部2一体地相连,导风部3的另一侧与散热器框架4相连,小腿防撞部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导风部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075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