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异质结沟槽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5388.6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4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有润;陈航;路统霄;顾航;李俊焘;胡刚毅;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10 | 分类号: | H01L29/10;H01L29/165;H01L29/78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质结 沟槽 绝缘 场效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异质结沟槽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背景技术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是制备高压电力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相较于硅材料,SiC材料具有击穿电场强度高(4×106V/cm)、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高(2×107cm/s)、热导率高及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特别适合用于制作大功率、高压、高温和抗辐射的电子器件。采用SiC材料制作的U型槽栅型场效应晶体管(SiC UMOS)是目前发展前景最好的功率MOS器件之一,相对于其他两种典型垂直功率MOS器件——VVMOS和VDMOS,UMOS解决了VVMOS器件所存在的V型槽腐蚀难以,栅氧化层暴露,阈值电压不稳定,可靠性不高诸多问题;同时也避免了VDMOS存在的JFET效应,因此相较VVMOS、VDMOS二者拥有较低的开态电阻和更低的功耗损失;此外,由于UMOS具有较小的元胞尺寸,故有利于实现更高的沟道密度。
然而,SiC MOS器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载流子沟道迁移率很低。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SiC/SiO2界面的高界面态。对于SiC MOS器件,沟道处的高界面态俘获电荷会形成大量散射中心,扰乱沟道内的载流子的传输,从而大大降低反型层载流子的平均漂移速度和迁移率。一方面,由于在忽略电极的欧姆接触电阻的情况下,UMOS器件的正向导通电阻主要为漂移区电阻加沟道电阻,因为沟道电子迁移率远远低于体迁移率,所以导致沟道电阻远远大于漂移区电阻,因此沟道电子迁移率是影响导通电阻的最主要因素。由低沟道载流子迁移率所引起器件导通电阻过高的问题,已经成为了SiC MOS器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高界面态和宽禁带宽度还会带来沟道电容较大的问题,进而导致器件的开关速度变慢,损耗增大。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SiC MOS器件载流子迁移率低和沟道电容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异质结沟槽绝缘栅型场效应管,通过将传统SiC UMOS器件的沟道体区与源区采用硅材料替换,利用硅与二氧化硅之间良好的界面态以及硅材料的窄禁带宽度,达到增大器件正向电流、降低反向传输电容和降低开关损耗的目的。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异质结沟槽绝缘栅型场效应管,包括: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漏极欧姆接触区8,其正面和背面依次设有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和漏电极9,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的顶层中央具有沿器件垂直方向设置的沟槽,沟槽中设有栅电极1,栅电极1与沟槽内壁之间设有栅氧化层2,沟槽两侧的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的顶层分别设有与栅氧化层2相接触的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沟道体区6,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沟道体区6的顶层设有与栅氧化层2相接触的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源区3,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源区3和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沟道体区6均与设于其上方的源电极4等电位;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源区3和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沟道体区6的材料为硅材料,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和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漏极欧姆接触区8的材料为碳化硅。
进一步的是,本发明中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沟道体区6与源电极4之间通过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源极欧姆接触区5相连实现等电位。
进一步的是,为了避免栅氧化层2和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沟道体区6沟道中的电场过高,本发明在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中设置了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保护区10对电场进行屏蔽,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保护区10位于沟槽底部下方。
进一步的是,为了避免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保护区10与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所形成PN结的势垒区宽度过大从而形成JEFT效应,本发明在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中设置了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保护区10相接触的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JFET区11以保证器件正向特性,具体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JFET区11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7的掺杂浓度;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JFET区11位于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保护区10的上方和/或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保护区10之间。
具体地,本发明中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为N型半导体,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为P型半导体或者本发明中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为P型半导体,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为N型半导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53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