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动钳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56772.4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4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郑振柳;潘琳;韦电旺;杨光;雷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02 | 分类号: | F16D65/02;F16D1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动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制动钳。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制动钳的进油孔01位于钳体上部凸起部位,因进油孔01位置较其它部位较为凸起,因此进油孔01部位在进行运输、磷化、装配等其它工艺过程时,很容易造成磕碰;从而造成进油孔01端面不平和螺纹口处变形,导致制动钳漏油,造成刹车失效。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制动钳进油孔出易磕碰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钳,该制动钳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制动钳进油孔出易磕碰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动钳,设置有进油孔,所述制动钳开设有所述进油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进油孔的口端位于所述凹槽的底壁上。
优选地,上述制动钳中,所述凹槽为方槽或圆槽。
优选地,上述制动钳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3mm。
优选地,上述制动钳中,所述进油孔的口端设置有内螺纹。
优选地,上述制动钳中,所述凹槽通过平面铰刀或铣刀加工形成。
优选地,上述制动钳中,所述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进油孔的中心线重合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制动钳上设置有进油孔,重点在于,制动钳开设有进油孔的位置设置有凹槽,进油孔的口端位于凹槽的底壁上。如此设置,进油孔的口端位于凹陷的平面上,使进油孔不易被磕碰,进而有效避免了后续加工过程中进油孔处碰伤造成的漏油现象,从而保证看进油孔的质量,降低了废品率,避免了不良产品流入客户端,且消除了消费者因此产生的抱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制动钳进油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动钳进油孔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中:
01-进油孔;
在图2中:
1-凹槽、2-进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钳,该制动钳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制动钳进油孔出易磕碰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动钳上设置有进油孔2,重点在于,制动钳开设有进油孔2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进油孔2的口端位于凹槽1的底壁上。如此设置,进油孔2的口端位于凹陷的平面上,使进油孔2不易被磕碰,进而有效避免了后续加工过程中进油孔2处碰伤造成的漏油现象,从而保证看进油孔2的质量,降低了废品率,避免了不良产品流入客户端,且消除了消费者因此产生的抱怨。
其中,凹槽1可以为方槽或圆槽,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凹槽1加工成任意形状,在此不作限定。
凹槽1的深度可以为1-3mm,优选为2mm,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凹槽1的深度,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便于进油管的连接,其中进油孔2的口端可以设置有内螺纹,以实现进油孔2与进油管之间的螺纹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便于加工制造,其中凹槽1可以通过平面铰刀或铣刀加工形成,在此不作限定。
凹槽1的中心线与进油孔2的中心线可以重合设置,以使制动钳钳体的外观更加整洁,受力更加均匀。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67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流除污器以及除污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过滤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