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9186.0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640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泷泽啄雄;曾我太一;浅野宽人;松本康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11/16 | 分类号: | F01P11/16;F01P3/18;F01P5/10;F01P7/14;F01P7/16;F02F1/10;F02F1/36;F16H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水套 连通 冷却系统 内燃机 套出口 发动机冷却系统 检测发动机 水温传感器 冷却水 套入口 水泵 发动机 | ||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2)包括:第一通道(11),其将散热器(8)与发动机的水套的套入口(7)连通;第二通道(13),其将所述水套的套出口(12)与所述散热器连通;以及第三通道(16),其将所述第二通道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水泵之间的部分连通。为了允许准确地检测发动机水套中循环的冷却水温度,水温传感器(72)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的位于所述套出口和分支有所述第三通道的所述第二通道的部分中间的部分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技术领域中,已知将水温传感器放置在发动机主体中形成的水套的出口的下游。例如,参见US2006/0042566A1。在该现有技术中,在内部限定通向散热器的通道和旁通散热器的通道二者的通道形成构件附接于发动机主体的冷却水出口,并且水温传感器设置在通道形成构件的其中这两个通道从其彼此分支的部分中。
然而,当在通向散热器的通道和绕过散热器的通道从其彼此分支的分支部分中设置水温传感器时,因为分支部分处的水流状态会根据冷却水是正流入散热器中还是水流正旁通散热器而变化,所以不能视情形来确保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当冷却水没有从水套流入散热器中时,保持在散热器中并且具有相对低温的冷却水会向回流向分支部分,使得水温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会低于从水套流出的冷却水的实际温度。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此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该发动机冷却系统允许无论冷却系统的操作条件如何都准确检测冷却水温。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来实现此目的,该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水套(6),其形成在内燃机的主体(5)上;第一通道(11),其将散热器(8)与所述水套的套入口(7)连通;第二通道(13),其将所述水套的套出口(12)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水泵(15),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中,用于将冷却水供给到所述套入口;第三通道(16),其从所述第二通道的一部分(66)分支,以将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的位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水泵之间的部分连通;流量控制阀(17),其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中的一个中,用于控制冷却水通过所述散热器的流动;以及水温传感器(72),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道的位于所述套出口和分支出所述第三通道的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一部分之间的部分中。
因为在位于第二通道的分支部分和套出口中间的第二通道的部分中设置了水温传感器,所以即使当流过散热器的冷却水的流量会变化时,水温传感器所处部分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模式或流量的改变可被最小化。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腔体(57),其形成在所述内燃机的所述主体的侧面上,所述腔体与所述套出口和在所述内燃机的所述主体中形成的所述第三通道连通;以及通道形成构件(60),其包括管部分(61)和封盖部分(62),所述封盖部分(62)形成在所述管部分的端部处并且附接于所述内燃机的所述主体的所述侧面,以便闭合所述腔体并且联合地限定腔室,所述管部分在内部限定所述第二通道的与所述腔室直接连通的部分。
由此,可按高度紧凑和经济的方式来形成毗连分支部分的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腔室从与所述套出口连通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的第二端是细长的,并且由所述管部分限定的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部分与所述腔室的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间的部分连通,所述水温传感器与所述腔室的所述第一端相邻定位。
由此,可按高度紧凑和经济的方式来形成毗连分支部分的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部分,并且有助于将水温传感器定位。特别地,水温传感器可设置在内燃机的主体的十分易触及的部分中。
所述封盖部分的与所述腔室的所述第一端相对的部分可形成有凹陷(64),所述凹陷(64)与由所述管部分限定的所述第二通道的所述部分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291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硬度耐磨板的制备工艺
- 下一篇:线性压缩机上死点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