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涉水探测方法、系统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400538.5 | 申请日: | 2017-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3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纪玄;李琦;安胜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B60Q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涉水 探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涉水探测方法、系统及车辆。车辆涉水探测方法,包括:检测车身姿态;检测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所述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和所述车身姿态确定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水面的垂直距离。本发明的方法不受车辆空载和负载时车辆底盘高度发生变法等影响,不管车辆底盘高度如何发生变化,均可以准确地进行车辆涉水探测,具有车辆涉水探测准确、可靠的优点,进而提升行车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涉水探测方法、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使驾驶员了解到车辆涉水深度,在车上安装用来探测水情的传感器,可以有效提高车辆涉水过程的安全性,相关技术中,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80014395.4所公开的一种能够探测车辆涉水时水深的系统,该探测车辆涉水时水深的系统,采用安装在后视镜上的水位传感器探测后视镜位置沿车身竖直方向的水面高度,并结合车身姿态和底盘高度等信息,计算得到车头或者车尾处的水深。
这种探测车辆涉水时水深的系统,存在以下缺点:虽然能够探测车辆的涉水情况,但是需要根据后视镜位置沿车身竖直方向的水面高度、车身姿态和底盘高度(即后视镜位置沿车身竖直方向到地面的高度)等信息实时计算,耗费时间。另外,在计算车头或者车尾处的水深时,是将后视镜位置沿车身竖直方向到地面的高度作为定值,通过预先测量后视镜位置沿车身竖直方向到地面的高度后得到。然而,由于车辆空载和负载时车辆底盘高度必然发生或多或少的高度变化,因此,结合定值的底盘高度计算到的车头或者车尾处的水深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检测精度。此外,车辆姿态发生变化时,水位传感器检测到的后视镜位置沿车身竖直方向的水面高度,如果车辆与水平面的倾角过大,也导致最终的检测误差过大,且倾角过大时,水位传感器很容易接收不到回波,进而使这种手段失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涉水探测方法,该方法不受车辆空载和负载时车辆底盘高度发生变法等影响,不管车辆底盘高度如何发生变化,均可以准确地进行车辆涉水探测,具有车辆涉水探测准确、可靠的优点,进而提升行车安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涉水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车身姿态;检测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所述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和所述车身姿态确定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水面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和所述车身姿态确定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水面的垂直距离的步骤,包括:获取所述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车身基准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信息;根据所述位置关系信息和所述车身姿态得到所述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车身基准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所述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及所述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车身基准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得到所述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水面的垂直距离;根据所述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水面的垂直距离确定所述车身目标位置是否存在涉水风险。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目标位置为发动机进气口所在的位置。
进一步的,在确定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水面的垂直距离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车身目标位置与所述水面的垂直距离确定是否触发涉水预警提示。
本发明的车辆涉水探测方法,车辆姿态发生变化时,均可以检测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而,根据车身基准位置与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和车身姿态确定出如发动机进气口等车身目标位置与水面的垂直距离,便能够确定车辆是否能够安全可靠地通过水坑等路面,进而确保了行车安全,直观、避免引起驾驶员误解。另外,该方法不受车辆空载和负载时车辆底盘高度发生变法等影响,即:不管车辆底盘高度如何发生变化,均可以准确地进行车辆涉水探测,具有车辆涉水探测准确、可靠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涉水探测系统,该系统不受车辆空载和负载时车辆底盘高度发生变法等影响,不管车辆底盘高度如何发生变化,均可以准确地进行车辆涉水探测,具有车辆涉水探测准确、可靠的优点,进而提升行车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005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