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座椅智能化设计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3798.2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178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华林;宋佳新;孟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N2/00 | 分类号: | B60N2/00;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乐综胜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模块 匹配模块 汽车座椅 三维模型 参数化 零件库 输出端 输入端 推理 智能化设计 扩充模块 推理规则 选型模块 座椅 装配 市场竞争力 开发周期 企业生产 设计效率 整体流程 座椅设计 选型 输出 开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座椅智能化设计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综合推理匹配模块、方案选型模块、参数化零件库模块、推理规则模块、零件扩充模块、三维模型装配显示模块和零件清单汇总显示模块,方案选型模块、参数化零件库模块、推理规则模块的输出端与综合推理匹配模块的输入端相连,零件扩充模块的输出端与参数化零件库模块的输入端相连,综合推理匹配模块的输出端与三维模型装配显示模块和零件清单汇总显示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方法为从输入选型方案到输出三维模型和零件清单的整体流程。本发明显著提高了汽车座椅的设计效率,增强座椅开发能力,缩短座椅开发周期,降低座椅设计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智能化设计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国外的汽车座椅研究是伴随着汽车的诞生开始的,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发展非常迅速,技术日趋成熟,与座椅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已经十分完善。作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汽车座椅市场却被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乘用车座椅市场主要由以江森、李尔、佛吉亚、英提尔、提爱斯等几家外资为主体的合资企业掌控,仅美国江森一家公司,就在我国建立了10家汽车座椅和车内产品合资企业,占据全国市场近30%的份额。
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很多座椅生产厂家,但他们只掌握了部分设计和生产技术,核心技术还是只有国外少数几家生产商掌握,国内的自主设计和研发仍停留在起步阶段,生产的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
落后的设计方法是阻碍我国座椅发展的重要因素。设计方法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座椅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上,目前仍有很多座椅设计和生产厂家不具备高水准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分析能力,只能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使座椅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
目前,汽车公司要设计一种新的座椅时,总是按照例行的步骤去完成,包括座椅整体造型的确定、座椅轮廓图的设计、座椅结构的设计、座椅全部零件图的设计、初步数据的确定、计算并反复修改、座椅样件生产、座椅样件评审、确定最终数据、确定最终图纸,才能得出一种比较完善的设计方案。他们在设计时经常参考以前设计出的座椅并进行修改。而这些例行的工作却还是由设计者去一步一步地手工完成,将时间都花在这些没有创新的枯燥的事情上,而且人工完成这些工作将会使开发周期变得漫长,增加了座椅成本。
另外,部分汽车公司在设计座椅时仍然采用传统的二维制图方法。根据二维图纸去加工实物时经常发现结构上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并重新修正,严重影响开发进程,要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是直接设计出三维实体图,并进行各种模拟分析。
根据设计的创造性可将其分为常规设计、革新设计和创新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数值运算能力大大提高,其符号推理等逻辑运算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人们希望计算机能够承担起更多的常规设计工作,使人类进一步解放出来,集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因此产生了智能化设计。
汽车座椅的智能化设计是利用三维制图软件参数化设计的手段进行座椅开发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开发人员从繁杂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产品的创新研发,同时将汽车座椅的设计思想以程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将座椅的三维参数化零件模型在零件库中形成积累,便于企业中工程师的参考和重复利用。
汽车座椅的智能化设计显著提高了座椅的设计效率和质量,提高座椅开发能力,缩短座椅开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智能化设计系统及方法,提高汽车座椅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缩短座椅开发周期,降低座椅开发成本。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37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刻蚀腔室
- 下一篇:元件集合体临时固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