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8497.X | 申请日: | 2016-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1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胡锐;杨成刚;黄华;苏贵东;唐拓;刘学林;路兰艳;杨晓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8 | 分类号: | H01L23/498;H01L21/60;H01L21/4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2106 | 代理人: | 刘安宁 |
地址: | 550018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集成电路 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 电气引脚 陶瓷基片 装备系统 密度表 管基 贴式 背面 低温共烧陶瓷工艺 方式形成金属 表面金属层 倒装键合 工业领域 厚膜印刷 化学电镀 烧结成型 烧结工艺 涂覆金属 应用空间 真空镀膜 烧结 表贴式 高可靠 集成法 集成化 键合区 陶瓷管 芯片面 原有的 轻便 地装 管帽 浆料 受限 下层 底座 制作 芯片 应用 | ||
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方法,该方法是在预先烧结成型的陶瓷管帽外表面用涂覆金属浆料烧结、化学电镀或真空镀膜的方式形成金属层;用低温共烧陶瓷工艺及厚膜印刷与烧结工艺制作管基底座及管基管帽,在其上分别形成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键合区、表面金属层,在下陶瓷基片的背面制作对外电气引脚等结构;再进行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倒装键合,接着将两基片,用表贴式集成法芯片面对芯片面地装接在一起,对外电气引脚从下层陶瓷基片的背面引出。本发明解决了原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在装备系统的小型化、集成化和轻便化等应用领域受限的难题,广泛应用于多种工业领域,特别适用于装备系统小型化、高频、高可靠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更进一步来说,涉及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方法。
背景技术
原有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技术中,将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在金属管基和金属管帽内,或封装在陶瓷管基和陶瓷管帽内,先将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装贴在管基上,再采用键合丝(金丝或硅铝丝)进行芯片与管脚的引线键合,完成整个电器连接,最后将管基和管帽进行密封而成。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成电路封装内部仅能进行单层封装,不能充分利用封装空间进行更多集成电路芯片的封装;不利于装备系统的小型化、集成化和轻便化。
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申请件有上千件,从2015年以来的就有57件,说明该领域技术进步非常快。例如: 2015209928947号《一种抗干扰半导体集成电路》、2015209932124号《一种抗干扰抗腐蚀半导体集成电路》、 201510399162.1 号《一种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结构》、2015201161706号《集成电路的虚拟图案以及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然而迄今为止,尚无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方法的申请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方法,通过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高密度集成,促进装备系统的小型化、集成化和轻便化。
发明人提供的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集成方法是:在预先烧结成型的陶瓷管帽的外表面,采用涂覆金属浆料烧结、化学电镀或真空镀膜的方式形成所需金属层;采用低温共烧陶瓷工艺(LTCC工艺)及厚膜印刷与烧结工艺制作管基底座及管基管帽,在管基底座及管基管帽上分别形成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键合区、表面金属层,在下层陶瓷基片的背面制作对外电气引脚等结构;再进行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倒装键合,接着将两片组装有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基片,用表贴式集成法芯片面对芯片面地装接在一起,对外电气引脚从下层陶瓷基片的背面引出,从而实现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高密度集成。
上述对外电气连接端与陶瓷基片之间有金属焊盘。
本发明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实现多个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双层集成,实现高密度集成;②可集成更多的电路功能,实现系统集成;③实现表贴式安装,缩小装备体积,提升装备的高频性能;④提高装备系统的可靠性;⑤可扩展到其他电路模块的高密度集成。
本发明方法解决了原有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在装备系统的小型化、集成化和轻便化等应用领域受限的难题,使用本发明的器件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电子、通讯、医疗设备、工业控制等领域,特别适用于装备系统小型化、高频、高可靠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原有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高密度表贴式半导体集成电路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贵州振华风光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84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基岛引线框架、引线框架阵列及封装体
- 下一篇:封装结构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