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16782.0 | 申请日: | 2015-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327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田岛孝光;芝端康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L15/20 | 分类号: | B60L15/20;B60G17/016;B60K1/04;B60L5/40;B60L11/18;B62D5/04;B62D6/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洪秀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通电臂的电动车辆,该通电臂用于经由与外部电力线接触的充电或供电。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233037号公报(以下称作“JP 2013-233037 A”。)中,在电动车辆10的行驶中,使充电臂18向车宽方向延伸出,与由正极架线 24p及负极架线24n构成的架线24接触而从供电装置26进行充电(说明书摘要)。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装置向架线24施加直流或交流的高电压 ([0023])。充电臂18与架线24的接触通过在滑轨37上使致动器38移动而使充电臂18延伸出来进行([0034]、[0035]、[0045])。
如上述那样,在JP 2013-233037 A中,通过在滑轨37上使致动器38 移动而使充电臂18延伸出,由此使充电臂18与架线24接触([0034]、 [0035]、[0045])。即,充电臂18与架线24的对位通过由驾驶员操作转向装置而调整电动车辆10的姿势来进行。
在电动车辆10的行驶中使充电臂18(通电臂)与架线24(外部电力线)接触的情况下,可能伴随着行驶引起的车身的姿势的变化(包括移动。) 而使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若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则可能产生因交替地发生接触与非接触而在充电臂18与架线24之间产生电弧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行驶中使通电臂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稳定的电动车辆。
本发明的电动车辆具有:电源;通电臂,其具有与车身连结成能够旋转的固定端、伴随着所述固定端处的旋转而能够向车宽方向位移的自由端、及配置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的导电构件,所述导电构件中的所述固定端侧与所述电源电连接;角度检测器,其检测所述通电臂的旋转角度;接触检测器,其检测所述自由端相对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以及姿势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车身的姿势,所述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动车辆的行驶中所述接触检测器检测出所述自由端的接触时,所述姿势控制装置控制所述车身的姿势,使得所述通电臂的旋转角度接近目标旋转角度或目标旋转角度范围。
根据本发明,在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接触时,控制车身的姿势,使得通电臂的旋转角度接近目标旋转角度或目标旋转角度范围。由此,能够使通电臂相对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稳定。
即,在电动车辆的行驶中使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接触的情况下,可能伴随着行驶引起的车身的姿势的变化(包括移动。)而使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若接触状态变得不稳定,则可能产生因交替地发生接触与非接触而在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之间产生电弧等不良情况。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这样的不良情况。
还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电动助力转向机构,所述电动助力转向机构具备:转向装置;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其对所述转向装置施加反作用力;以及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其中,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产生所述转向反作用力,以便抑制所述转向装置的转向角的变化,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未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反作用力施加装置产生所述转向反作用力,以便使所述旋转角度接近所述目标旋转角度或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
由此,能够引导驾驶员的转向操作,以便保持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
还可以是,所述电动车辆具备:束角控制致动器,其控制转向轮的束角;以及束角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束角控制致动器,其中,所述束角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束角控制致动器,以便抑制所述束角的变化,所述束角控制装置在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与所述目标旋转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或判定为所述旋转角度未进入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束角控制致动器,以便使所述旋转角度接近所述目标旋转角度或所述目标旋转角度范围。
由此,能够自动地调整转向轮的束角,以便保持通电臂的自由端与外部电力线的接触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167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