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生红枣木耳膏、其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65540.8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0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彭锦;吴夏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1/29 | 分类号: | A23L1/29;A23L1/212;A23L1/36;A23L1/28;A23L1/08;A61K36/725;A61P7/06;A61K35/6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赵建刚 |
地址: | 1007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花生 红枣 木耳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品,具体涉及一种花生红枣木耳膏、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背景技术
贫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其定义为:根据人体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的浓度来确定,医学上人体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及地区的正常标准即定义为贫血。通常以男性(RBC)(4.0-5.5)×10^12/L,女性(RBC)(3.5-5.0)×10^12/L为正常指标,低于此指标即为贫血。根据1972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以血红蛋白浓度为指标时,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30g/L、女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g/L,视为贫血。
现有技术中,辅助治疗贫血的最佳方法是补充铁剂。但是,口服铁剂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返酸、便黑等,从而影响患者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申请号为200610085680、公开号为CN1895450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补血的蛋白质饮料,采用黑木耳、大枣、冰糖、猪皮、黄酒半碗、红糖、猪蹄、花生仁、龙眼肉、当归、鸡半只、莲子、芡实、海参、干红枣、花生米、红砂糖、牛蹄筋、鸡血藤、补骨脂、黑豆、黑矾、羊骨、枸杞、何首乌、菠菜干燥处理后90%的纯净水冲对而成的饮料。其原材料中包含鸡血藤、补骨脂、黑矾等药物,不宜长期服用;并且,成分复杂、成本偏高,不适宜大量推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花生红枣木耳膏、其制备方法及用途,在具有提升血红蛋白水平,辅助治疗轻度、中度贫血的保健作用下,还具有以下优点:以纯食物为原材料,具有安全、可靠、可长期服用等优点;而且,配方精炼,原材料价廉,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第一目的为提供一种花生红枣木耳膏,包括以下重量份:
红枣850重量份~950重量份
红衣花生550重量份~650重量份
木耳250重量份~350重量份
蜂蜜550重量份~650重量份。
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
红枣870重量份~930重量份
红衣花生570重量份~630重量份
木耳270重量份~330重量份
蜂蜜570重量份~630重量份。
优选的,包括以下重量份:
红枣900重量份
红衣花生600重量份
木耳300重量份
蜂蜜600重量份。
优选的,所述花生红枣木耳膏的密度为1.15~1.25g/cm3,颜色为深棕色。
本发明第二目的为提供一种花生红枣木耳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配方量的红枣、红衣花生和木耳;洗净后放入加热装置中;
S2,煎液第一次提取阶段:向加热装置中加入水后,加热至水沸腾,然后用武火熬煮1~2小时,第一次倒出煎液;
煎液第二次提取阶段:再向加热装置中加入水,加热至水沸腾,然后用武火熬煮1~2小时,第二次倒出煎液;
S3,将两次倒出的煎液合并后在搅拌条件下熬煮至密度为1.05~1.10g/cm3,得药液;
S4,文火加热配方量的蜂蜜,至蜂蜜炼至棕黄色至棕红色时,与S3的药液合并,再文火微熬至其密度为1.15~1.25g/cm3,即得到所述花生红枣木耳膏。
优选的,S2中,在煎液第一次提取阶段时,加入红枣4~6倍量的水;在煎液第二次提取阶段时,加入红枣4~6倍量的水;
S3中,搅拌条件为:每隔10~20分钟,用搅拌棍搅拌2~3次。
优选的,S4中,文火微熬蜂蜜与药液的混合物时,该混合物同时置于超声场下。
优选的,所述超声场的功率为100~200瓦。
本发明第三目的为提供一种花生红枣木耳膏的用途,所述的花生红枣木耳膏用于辅助治疗轻度和中度贫血。
本发明人长期致力于用于辅助治疗贫血的保健品研究,在对该类保健品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从制备该类保健品所需的成份和配比进行反复筛选,最终确定了上述配方。上述配方在具有提升血红蛋白水平,辅助治疗轻度、中度贫血的保健作用前提下,还具有以下优点:一方面,所使用的组分具有种类较少、价廉和成本低的优点;另一方面,以纯食物为原材料,具有安全、可靠、可长期服用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655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