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EG化重组人IFN-λ1、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6833.1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5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陈虹;黄秉仁;田硕;惠希武;陈等;马晓骊;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4/555 | 分类号: | C07K14/555;C07K1/107;A61K38/21;A61K47/48;A61P1/16;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 |
地址: | 10000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eg 重组 ifn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过重组技术和化学修饰技术而获得的干扰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尤其涉及一种聚乙二醇化修饰的重组人IFN-λ1、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癌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干扰素-λs(IFN-λs)是一类新型干扰素,分类定为III型干扰素,由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3(IL-28B)组成。2003年由美国科学家首次报道了该型干扰素(Sheppard P.等人,2003;Kotenko1S.V.等人,2003)。
IFN-λ基因位于19号染色体,基因中含有多个内含子,其基因结构与IL-10家族成员十分相似,而与IFN-α相差甚远。在氨基酸组成上,IFN-λs也只有15-19%的氨基酸与IFN-α相同。尽管如此,IFN-λs在功能上与IFN-α十分相似,可以抑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BV/HCV)的复制,还可以抑制脑心肌炎病毒(EMCV)、人巨细胞病毒(CMV)、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单纯疱疹病毒(HSV-2)等病毒的活性(Bobek M.D.等人,2005)。除了抗病毒活性外,在细胞学实验中,IFN-λs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肿瘤、食管癌、结肠癌、肺癌以及Burkitt’s淋巴瘤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并已有用mIFN-λs在小鼠体内通过调动宿主的免疫机制抑制小鼠肿瘤细胞如黑色素瘤、纤维肉瘤及肝癌细胞增殖的报道(Abushahba W.等人,2010)。
IFN-λs的受体属于Ⅱ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由结构特异的异源二聚体复合物组成。IL-28Rα是配基结合亚基,决定了受体与IFN-λ结合的特异性,IL-10βR是辅助亚基。与广泛表达的I型IFN(IFN-α/β)受体不同,IFN-λ受体的表达有细胞特异性,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表面,例如在肝脏中的所有细胞都表达IFN-α的受体,而IFN-λ的受体只在肝细胞表达。同样在外周血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都广泛表达IFN-α受体,但是除了B淋巴细胞外在造血细胞中没有检测到IFN-λ受体的表达(Muir A.J.等人,2010)。这种不同IFN家族受体分布的差异性将影响IFN在体内的效应,与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I型IFN在治疗上的毒副作用及耐受性差相比,IFN-λs具有潜在的优势,能够在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及参与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对造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
但是和I型IFN相似,IFN-λs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约为20kD),易于被肾小球滤过;体内不稳定,易被蛋白酶降解,血浆半衰期短;治疗周期长,需要频繁注射,导致患者的依存性降低;作为异源系统表达的重组蛋白类生物制剂也存在免疫原性问题。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减弱IFN-λs的临床效果。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种无毒性、无免疫原性、安全的聚合物。用PEG链共价偶联修饰蛋白质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最为成功的在体内输送多肽及蛋白质药物的技术。PEG修饰蛋白质在治疗上的益处包括:
-增加了蛋白质分子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从而延长了血浆半衰期;
-增加了蛋白质理化稳定性,减少蛋白酶的降解;
-降低了毒性及限制了蛋白质的免疫原性;
-增加了蛋白质药物的可溶性;
-通过改善蛋白质药物动力学性能,与未修饰蛋白质药物相比,有效地增强了药物在体内的活性(Veronese FM等人,2005)。对蛋白质的PEG化修饰方法主要是采用单甲氧基PEG分子(mono-methoxy PEG,mPEG)与蛋白质表面反应性基团共价偶联,其主要的修饰途径是对N末端氨基或赖氨酸侧链氨基进行酰化修饰,但是这种修饰方式容易产生异质性(即异构体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68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电线路多功能巡线手杖
- 下一篇:防水保暖防污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