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E-3,4-二羟苯乙烯基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神经保护药物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017347.2 申请日: 2013-01-18
公开(公告)号: CN103936577A 公开(公告)日: 2014-07-23
发明(设计)人: 刘俊义;宁显玲;张志丽;郭莹;王孝伟;田超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大学
主分类号: C07C49/248 分类号: C07C49/248;C07C49/255;C07C45/74;C07C45/61;C07C69/16;C07C67/035;A61K31/12;A61K31/222;A61P25/28;A61P25/16;A61P25/00;A61P9/1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871***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苯乙烯 酮类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及其 作为 神经 保护 药物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专利涉及E-3,4-二羟苯乙烯基酮类化合物在制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保护性药物中的用途,同时还涉及此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神经疾病。该类疾病主要包括阿兹海默病、帕金森氏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亨廷顿氏病、多发性硬化症、小脑萎缩症、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性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等。近年来,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人数日益增多,例如,阿兹海默病症在我国患病率达2%~5%,且每年新发病达1%。研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包括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不能提供充分的营养、谷氨酸受体活性过高、活性氧水平过高、线粒体能量产生减少、炎症、病毒感染以及细胞核或线粒体DNA突变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最终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和细胞死亡。由于作用机制复杂多样,至今尚无有效成熟的方法和药物防治该疾病。因此有必要寻找治疗此类疾病高效且多靶点的药物。 

咖啡酸苯乙酯(CAPE),一种从天然蜂胶中提取的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菌、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抗HIV-1整合酶等(Chen Y.,Wang S.,et al.Anti-cancer drugs.2001,12(2),143-149)。最近,研究发现咖啡酸苯乙酯可以通过阻断神经退行性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Wei X,Ma Z.,Fontanilla CV.,et al.Neuroscience.2008,155(4),1098-1105)。由于咖啡酸苯乙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在体内代谢速度快(NicolaC.,Luana K.,et al.Joural of Agricultrual and Food Chemistry.2007,55,3398-3407),因此神经保护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发明人以咖啡酸苯乙酯为先导化合物,根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氢键作用理论等设计了一类新型化合物,更易通过血脑屏障,稳定性更强,从而大大提高神经保护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E-3,4-二羟苯乙烯基酮类化合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应用,及此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针对咖啡酸苯乙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在体内代谢速度快的缺点,我们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使新化合物更易透过血脑屏障,稳定性更强,从而提高神经保护活性。将酯基团改进为酮基团,原因在于酮基团可以降低代谢速度、增强稳定性;将酚羟基进行选择性保护,可以增加脂溶性,从而增强透过血脑屏障能力。 

本发明人通过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及细胞水平的神经保护活性评价发现,通式I化合物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活性评价、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模型评价等体现神经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明显强于先导化合物咖啡酸苯乙酯(CAPE)。本发明通式I化合物可用于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治疗阿兹海默病、帕金森氏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亨廷顿氏病、多发性硬化症、小脑萎缩症、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性肌萎缩症、脑缺血、原发性侧索硬化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本发明涉及通式I类衍生物: 

通式I 

通式I化合物中具体的化合物:E-1-(3,4-二羟基苯基)-5-苯基-戊-1-烯-3-酮、E-1-(3,4-二羟基苯基)-5-(3-氯苯基)-戊-1-烯-3-酮、E-1-(3,4-二羟基苯基)-5-(3,4-二羟基苯基)-戊-1-烯-3-酮、E-1-(3,4-二羟基苯基)-5-(3-甲氧基-4-羟基苯基)-戊-1-烯-3-酮、E-1-(3,4-二羟基苯基)-5-(3,4-二甲氧基苯基)-戊-1-烯-3-酮、E-1-(3,4-二羟基苯基)-6-苯基己-1-烯-3-酮、E-1-(3,4-二羟基苯基)-7-苯基-庚-1-烯-3-酮、E-1-(3,4-二乙酰氧基苯基)-5-苯基-戊-1-烯-3-酮、E-1-(3,4-二乙酰氧基苯基)-5-(3-氯苯基)-戊-1-烯-3-酮、E-1-(3,4-二乙酰氧基苯 基)-5-(3,4-二乙酰氧基苯基)-戊-1-烯-3-酮、E-1-(3,4-二乙酰氧基苯基)-5-(3-甲氧基-4-乙酰氧基苯基)-戊-1-烯-3-酮、E-1-(3,4-二乙酰氧基苯基)-5-(3,4-二甲氧基苯基)-戊-1-烯-3-酮、E-1-(3,4-二乙酰氧苯基)-6-苯基己-1-烯-3-酮、E-1-(3,4二乙酰氧基苯基)-7-苯基-庚-1-烯-3-酮。 

本发明通式I化合物可按照以下合成路线制备,通过下列反应式将有助于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制本发明的内容。 

其中,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73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