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的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92383.7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3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冈町裕治;田中智大;伊藤研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后尾门的掀背式车辆的车身后部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存在具有后尾门的掀背形式的汽车,在该类型车辆的车身后部设有利用后尾门来打开或关闭的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
以往,作为用于确保这种车辆的车身后部刚性的方法,将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由闭合截面构成的高刚性部和车身基本构造的后地板的后纵梁(rear side memb er)部连结起来进行强化(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89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3-12621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被设置为高于车身基本构造的后地板的后纵梁部的位置,在该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与车身基本构造的后纵梁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分离地布局的情况下,需要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追加独立的托架,或者如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高刚性部朝向车辆下方较大程度地延长,来将高刚性部和后纵梁部连结起来。因此,在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不仅导致重量增加、成本升高,而且,由于高刚性部纵向变长,因此长度方向上的刚性有可能降低。
而且,在以往的车身后部的构造中,在使用加强构件将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车辆宽度方向闭合截面部和后纵梁部连结起来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使来自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的上下方向载荷高效地向后纵梁传递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车身后部的构造:能够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线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经由支柱部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及后纵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轮罩等车身构造分散,从而能够不采用后装紧固部件而在车身组装工序中一体地组装,并且,能够确保部件的组装刚性。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课题,本发明是一种车身后部的构造,其在车身后部设有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由支柱部构成该后尾门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并且,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该后纵梁上部的开口、与该后纵梁上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在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上设有由后围板与支柱外板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将上述后围板及上述支柱外板的下侧部分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中,设有上部与上述支柱外板相接合、下部与上述后围板相接合的支柱内板,利用该支柱内板与上述后围板形成有第2闭合截面部,并且该第2闭合截面部设置在与上述第1闭合截面部相邻的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设有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将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与上述支柱内板连接起来,该加强构件与上述支柱内板相接合。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的构造在车身后部设有环绕构造的后尾门开口部,利用支柱部构成该后尾门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两侧部分和自该左右两侧部分立起的立起部分,在后地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开口的截面为帽形的后纵梁,并且,将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设置为高于上述后纵梁的位置,其中,在上述后纵梁上设有后纵梁上盖板,用于堵塞上部的开口、与左右两侧的凸缘相接合,在该后纵梁上盖板的后端设有向车辆上方延伸的直立部,在从上述后尾门开口部的下部立起的上述支柱部上设有由后围板与支柱外板构成的第1闭合截面部,上述后围板及上述支柱外板的下侧部分与上述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接合为3层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与车辆前后方向轴线垂直的面中旋转而产生的变形即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和车身全长上的弯曲变形的载荷经由支柱部的闭合截面部、后纵梁上盖板的直立部及后纵梁高效地向后地板、后轮罩内板等车身构造分散,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该车身扭曲变形等。
其原因在于,在掀背式车辆等中,为了抑制车身扭曲变形,期望后尾门环绕构造与作为上下方向的构造的即支柱部直接连结,从而在正下方承受该车身扭曲变形的载荷,并使载荷向具有刚性的后纵梁分散。而且,在车身全长上的弯曲变形中,就对后尾门开口部的环绕构造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支承而言,也是经支柱部由后纵梁所贡献的比例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23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自动清孔机
- 下一篇:电炉变压器低压铜排用量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