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接车钩及列车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9110.2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1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周传谊;刘辉;吴英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1/36 | 分类号: | B61G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接 车钩 列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联挂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对接车钩及列车。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列车自动重联编组运行或调车方便的需要,列车两端采用了全自动车钩系统,以实现两列车车钩机械、气路和电气系统的自动联挂。全自动车钩系统本身具有自动“对中”功能,可保证两车的车钩在机械上和气路上的自动联挂。但其“对中”的精度对于车钩电气连接器联挂的对接要求远远不够,为保证电气连接器在车钩联挂时各插针能准确对接并顺利联挂,需对车钩联挂精度进一步提高或采取两阶段的联挂方式,来保证车钩电气连接器联挂集合范围的要求。
目前城轨车辆全自动车钩系统的联挂多采用两阶段联挂方式,即在联挂过程中首先实现机械和气路的自动联挂,此时车钩所带的电气连接器并不接触,待确认机械和气路联挂可靠后,再操作相关控制单元使电气连接器部分向前伸出,进而对接完成电气连接器的连接。
采用该种方案可完成全自动钩缓系统的顺利联挂,但车钩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并需要在车钩前端设置一套专门的气动控制单元来控制电气连接器的连接,控制操作相对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多方面提供一种对接车钩及列车,以实现机械、气路和电气系统的一次联挂,且结构简单。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对接车钩,所述对接车钩的对接端面上设有二次定位导向结构,所述二次定位导向结构在垂直于所述对接端面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对接车钩的钩头凸锥的高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列车,所述列车的前后均设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对接车钩。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对接车钩的对接端面上设置二次定位导向结构,使得对接车钩在进行联挂过程中,先进行钩头的一次对中,再在车钩的二次定位导向结构的作用下,迫使两对接车钩二次对中,使两对接车钩接触面小于一定距离直到两车钩接触面完全贴合前,两对接车钩中心的偏移量一直稳定在微小的范围内,确保电气连接器所要求的联挂集合范围,实现了对接车钩的机械、气路和电气系统一次性联挂,且对接车钩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对接车钩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对接车钩实施例一的平面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对接车钩实施例一的平面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在本发明提供的对接车钩实施例一上安装有空气管路和电气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采用现有技术进行联挂时车钩偏移量与两车钩间距离的对应关系图表;
图6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接车钩在进行联挂时车钩偏移量与两车钩间距离的对应关系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和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对接车钩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对接车钩的对接端面1的对称轴101的两侧分别设有钩头凸锥11和钩头凹锥12。在所述对接端面1还设有二次导向结构2。其中所述二次定位导向结构2在垂直于所述对接端面1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所述对接车钩的钩头凸锥11的高度。具体地,在两对接车钩联挂过程中,第一对接车钩的钩头凸锥插入第二对接车钩的钩头凹锥中,所述第二对接车钩的钩头凸锥插入所述第一对接车钩的钩头凹锥中,完成一次对中的过程。当第一对接车钩和第二对接车钩在钩头凸锥和钩头凹锥的导向下,逐渐靠近达到二次定位导向结构的高度时,所述二次定位导向结构开始起作用。所述第一对接车钩和第二对接车钩在所述二次定位导向结构的作用下,迫使进行二次对中。由于第一对接车钩和第二对接车钩经过两次对中,所以当两对接车钩间的两对接端面完全贴合前,可有效的确保电气连接器联挂所要求的联挂集合范围,进而就可完成车钩机械、气路和电气系统的一次性联挂。其中,如图2所示,所述二次定位导向结构的高度H可具体为50~70mm。
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对接车钩的对接端面上设置二次定位导向结构,使得对接车钩在进行联挂过程中,先进行钩头的一次对中,再在车钩的二次定位导向结构的作用下,迫使两对接车钩二次对中,使两对接车钩接触面小于一定距离直到两车钩接触面完全贴合前,两对接车钩中心的偏移量一直稳定在微小的范围内,确保电气连接器所要求的联挂集合范围,实现了对接车钩的机械、气路和电气系统一次性联挂,且对接车钩的结构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9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发电的动力循环系统
- 下一篇:组合式凸轮轴滚压扩张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