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离合器的液压泵缓冲阀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4517.3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5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25/12 | 分类号: | F16D2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125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离合器 液压泵 缓冲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汽车离合器的液压泵缓冲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离合器的液压泵缓冲阀。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汽车离合器的液压系统包括:主缸、工作缸和连接油管。
采用上述形式的汽车离合器的液压系统,在SUV、柴油车上有较大的缺陷:发动机特别是其曲轴的振动,会由摩擦离合器、分离轴承、分离拨叉和工作缸等部件,被传送到工作缸和主缸之间的液压系统,振动以压力波动的形式在所述液压系统中传播。驾驶者在离合器踏板处将压力波动感觉为振动。产生俗称的“打脚”现象,降低了驾驶的舒适性。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在汽车离合器的液压系统主缸、工作缸的高压腔之间增加一个缓冲阀,通过缓冲阀吸收系统中压力波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离合器的液压泵缓冲阀,克服离合系统在运行中产生压力波动的缺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离合器的液压泵缓冲阀,包括阀体和支架,所述阀体上有进管、出管和缓冲区,所述进管和出管由缓冲区分别连通,所述缓冲区装有膜片将缓冲区与外界隔绝,所述进管连接液压离合器系统的主缸压力腔,出管连接液压离合器系统的工作缸的压力腔。
所述膜片与缓冲区之间用密封圈密封。
所述阀体用螺栓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支架通过钢丝挡圈将膜片压紧在阀体缓冲区内。
所述进管装有锥形密封头,所述锥形密封头与进管之间以O型圈密封。
所述阀体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在液压系统工作中产生的压力波动以一定的幅度流入缓冲阀内,膜片、密封圈、钢丝挡圈等弹性材料会由于弹性效应而变形,在此情况下,膜片在变形区的气体体积将被压缩,使得液压系统在缓冲阀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膨胀,这会导致压力幅度产生“减压”。同时缓冲阀弹性材料的弹性效应和压缩的气体体积在当系统中的压力波动幅度下降到低于预定值时,将自动回复到其原本的形式。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解决了传统离合系统压力波动的问题,而且取得了安装使用方便、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等有益效果。同时缓冲阀的阀体采用塑料材料,用O形密封圈和锥形密封头与连接油管采用传统的锥面密封,使得缓冲阀兼具有塑料的轻便和传统锥面密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离合器的液压泵缓冲阀,包括阀体1和支架2,所述阀体1上有进管3、出管4和缓冲区5,所述进管3和出管4由缓冲区5分别连通,所述缓冲区5装有膜片6将缓冲区5与外界隔绝,所述进管3连接液压离合器系统的主缸压力腔,出管4连接液压离合器系统的工作缸的压力腔。
所述膜片6与缓冲区5之间用密封圈7密封。
所述阀体1用螺栓安装在支架2上,所述支架2通过钢丝挡圈8将膜片6压紧在阀体1缓冲区5内。
所述进管3装有锥形密封头9,所述锥形密封头9与进管3之间以O型圈密封。
所述阀体1由高分子材料制成。
在实际使用中,密封圈7、膜片6和钢丝挡圈8与阀体1的缓冲区5组成容量接收腔,并且通过螺栓紧固在支架2上。膜片6、密封圈7、钢丝挡圈8采用弹性材料,在压力波的冲击下会产生变形,从而吸收压力冲击波振幅,达到“吸振”的目的。当液压油以图示箭头的方向流入缓冲阀时,带有一定振幅的波动油液会直接冲击在膜片6上,这时膜片6、密封圈7、钢丝挡圈8等弹性材料会由于弹性效应而变形,同时支架2和阀体1组成的容量接收腔内的气体体积将被压缩,使得液压系统在缓冲阀的范围内进行有限的膨胀,液压系统中产生“减压”效果。而当缓冲阀弹性材料的弹性效应和压缩的气体体积在系统中的压力波动幅度下降到低于预定值时,将自动回复到其原本的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分公司,未经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45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能系统消防自动成套装置
- 下一篇:车载消防安全灭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