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行星齿轮传动增压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8755.7 | 申请日: | 2012-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6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杜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新瑞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9/04 | 分类号: | F02B39/04;F16H1/32;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夏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3 | 代理人: | 李红波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星 齿轮 传动 增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传动增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行星齿轮传动增压器。
背景技术
目前增压器产品大都为涡轮增压器,即用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来驱动涡轮,从而带动同轴的增压器。其优点是可利用发动机本来就排放的部分废气能量,故热效率较高。目前市场上基本采用此类产品。缺点是在发动机起步和低速时,排出的废气能量不大,不足增压器供气需求。这将造成发动机低速扭矩降低,起步和加速能力减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涡轮增压器在起步和低速时供气不足,增压动力弱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行星齿轮传动增压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星齿轮传动增压器,包括壳体、皮带轮、壳罩和压叶轮,皮带轮连接在壳体左侧,壳罩连接在壳体右侧,压叶轮安装在壳罩空腔内,壳体内设有行星轮、太阳轮、内齿轮和支架轴,内齿轮通过壳体内圈连接在壳体内壁圆周上,行星轮通过连接杆安装在支架轴上,分别与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连接,壳体前端设有进油接头柱,后端设有排油孔,底部设有回油孔,支架轴轴心设有润滑油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行星轮有三只,均匀分布在支架轴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太阳轮位于三只行星轮的中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皮带轮连接在支架轴的外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压叶轮通过转轴与太阳轮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润滑油路的一端与进油接头柱连通,另一端与行星轮、太阳轮的中心及排油孔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用行星齿轮传动增速的机构替代传统的涡轮增压器,在速度上占很大的优势,同时也排除了涡轮增压器带来的迟滞现像,当发动机在起步和低速时,能促使增压器供给较大的增压比和供气量,来满足发动机低速时产生大扭矩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发动机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壳体,2. 壳体内圈,3. 行星轮,5. 连接杆,6. 进油接头柱,9. 润滑油路,11. 支架轴,12. 太阳轮,13. 内齿轮,17. 壳罩,18. 压叶轮,21. 排油孔,22. 皮带轮,23. 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种行星齿轮传动增压器,包括壳体1、皮带轮22、壳罩17和压叶轮18,皮带轮22连接在壳体1左侧,壳罩17连接在壳体1右侧,压叶轮18安装在壳罩17空腔内,壳体1内设有行星轮3、太阳轮12、内齿轮13和支架轴11,内齿轮13通过壳体内圈2连接在壳体1内壁圆周上,行星轮3通过连接杆5安装在支架轴11上,分别与太阳轮12和内齿圈13啮合连接,壳体1前端设有进油接头柱6,后端设有排油孔21,底部设有回油孔23,支架轴11轴心设有润滑油路9。行星轮3有三只,均匀分布在支架轴11上。太阳轮12位于三只行星轮3的中央。皮带轮22连接在支架轴11的外端。压叶轮18通过转轴与太阳轮12连接。润滑油路9的一端与进油接头柱6连通,另一端与行星轮3、太阳轮12的中心及排油孔21连通。
本行星齿轮传动增压器通过行星齿轮传动机构来实现增压器的高速运转,即发动机用三角的皮带轮22提速,送入支架轴11;三只行星轮3与支架轴11由连接杆5固定为一体,其外部通过三个行星轮3啮合在固定的内齿轮13上高速旋转;行星轮3绕内齿轮13的圆心公转的同时,也绕各自的圆心自转;再将太阳轮12穿入三只行星轮3环形中心啮合,引导太阳轮12自转,从而组成行星齿轮传动机构,压叶轮18安装在太阳轮12的转轴上,太阳轮12自转进而带动压叶轮18旋转,最终带动压气机正常供气。
本行星齿轮传动增压器内部设置了强制冷却及润滑的油路结构,润滑油从壳体1前端的进油接头柱6注入,通过支架轴11上的浮动轴承的径向小孔贯穿,润滑并冷却两侧的滚珠轴承;进而流入支架轴11轴中心内的润滑油路9;一部分流入连接杆5中心孔,分别润滑和冷却三只行星轮3中心的轴承;另一部分流入太阳轮12轴中心孔,润滑和冷却太阳轮12和行星轮3,以及太阳轮12两端的轴承;润滑后的油从排油孔21流出汇集到壳体1底部,由回油孔23流向发动机油底壳,从而构成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新瑞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新瑞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87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油田井口与集输系统控制阀门的集成阀体
- 下一篇:等齿深宽大齿距带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