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体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254314.6 | 申请日: | 2010-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8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倍;陈文荣;蒋焕梧;陈正士;李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0 | 分类号: | H05K5/00;C23C14/24;C23C14/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体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壳体及其制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光致变色功能的壳体及该壳体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壳体要求不仅注重其质量,对其表面的装饰效果也愈来愈关注,具有时尚、绚丽外观及可光致变色的壳体产品在市场中非常具竞争力。
现有的制作可光致变色的壳体的方法有印刷或喷涂,即将光致变色化合物加入到一般油墨或涂料用的胶粘剂、稀释剂等助剂中混合均匀制成丝网印刷用的油墨或涂料,将该油墨或涂料印刷或喷涂于壳体上形成一可光致变色的油墨层或涂料层,而制得光致变色壳体。然而,该光致变色油墨层或涂料层由于含光致变色化合物的量有限,对光照的变色灵敏度不高,可产生的外观吸引力不强。且该方法不环保。
目前也有提出以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溴化银-氧化铜的光致变色层。该方法虽然环保,然而所述的溴化银-氧化铜的变色灵敏度也不高,且其与基材的结合力也不够强,从而影响到光致变色壳体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环保、光致变色层于壳体的附着力较强且光致变色灵敏度高的壳体。
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上述壳体的制作方法。
一种壳体,其包括一基体及一形成于基体表面的光致变色层,该光致变色层为一氯化银-氯化亚铜层或溴化银-溴化亚铜层。
一种壳体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基体;
采用真空蒸镀法在该基体的表面沉积一光致变色层,沉积过程中同时对基体的表面进行离子束轰击;所述的光致变色层为一氯化银-氯化亚铜层或溴化银-溴化亚铜层。
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的壳体通过在其基体表面蒸镀一氯化银-氯化亚铜层或溴化银-溴化亚铜层以实现光致变色的功能,方法环保且简单易行。其中所述的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对光致变色起催化作用,由于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的不稳定性,其对光的敏感性更强,催化效果更好,使得所述的光致变色层的变色更灵敏,变色效果更具吸引力。在沉积所述光致变色层的过程中同时对基体的表面进行离子束轰击,还可增强该光致变色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提高了所述壳体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壳体 10
基体 11
光致变色层 13
保护层 15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壳体10包括一基体11、及依次形成于基体11表面的光致变色层13及保护层15。
基体11可为金属基体,亦可为玻璃基体。
光致变色层13为一氯化银-氯化亚铜层或溴化银-溴化亚铜层。该光致变色层13以真空蒸镀的方式形成,其厚度为500-1500nm。该光致变色层13中的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的质量百分含量约为10-20%。当有光线照射至该光致变色层13时,所述的氯化银或溴化银分解为银和氯或银和溴,该分解的银的微小晶粒,使该光致变色层13呈现为黑色,而当光线变暗或消失时,该银及氯或溴在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的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氯化银或溴化银,又呈现出白色,如此实现光致变色效果。
保护层15可为一以真空蒸镀的方式形成的二氧化硅(SiO2)光学膜层。该保护层15为透明层,其厚度可为300-500nm。该保护层15用以保护所述光致变色层13免受磨损,且因保护层15本身为一光学膜层,其对照射至光致变色层13的光线的影响很小,从而不会影响到光致变色层13的变色效果。
可以理解的,若蒸镀所述光致变色层13的温度不太高(如:低于100℃)时,所述基体11的材质也可为塑料。
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制作上述壳体10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基体11,并对该基体11进行前处理。该前处理可为将基体11放入盛装有乙醇及/或丙酮溶液的超声波清洗器中进行超声波清洗,以除去基体11表面的杂质和油污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2543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