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0258.0 | 申请日: | 2009-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洋治;西堀雅和;落合俊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
主分类号: | H01L21/8234 | 分类号: | H01L21/8234;H01L21/768;H01L27/088;H01L23/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茂华;郑 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集成电路 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包括说明书、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于2008年9月11日 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232882号的公开内容通过整体引用而 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和用于制造该半导体集 成电路器件的技术并且具体地涉及有效地应用于制造包括精细半导 体元件和布线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常规上,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的布局设计中,功率馈给扩散 层在一个方向上延伸而构成所需电路的MOS晶体管布置于其间并 且这些晶体管被视为一个单元。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6-253375 号中描述了这样的单元布局的一个例子。另外,形成为在一个方向 上延伸的功率馈给扩散层可以称为“抽头(tap)”。
日本专利公开第11-135734号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在具有二 极管(包括漏极区域和p型阱)的半导体器件中假设漏极区域中的 接触的一边与阱抽头区域中的接触的一边之间的距离是L1而漏极 区域中的接触的另一边与阱抽头区域中的其它接触的一边之间的距 离是L2,那么L2≥L1。通过设置这样的条件有效地防止了二极管中 的静电破坏而无雪崩击穿。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7-73885号公开了一种在包括多个基本单 元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中实现多种类电源而无损于集成度的技 术。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6-228982号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在布置 有多个标准单元(具有用于形成电路的电路扩散层)的半导体集成 电路器件中,如果按照预定间隔来布置并且利用互不相同的相位来 形成相邻标准单元的电路扩散层,则不连续地形成用于在有关相邻 电路扩散层的附近形成电源电势或者地电势的抽头扩散层。由此, 相对容易地实现图案的高度集成而不降低图案分辨率也不造成比如 相位差异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由于形成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个别电路单元的小型化近来已经 得以发展,所以不仅要将布置于电路单元中的半导体元件和布线小 型化而且要无浪费地利用电路单元的内部并且布置半导体元件和布 线。
单元的高度(单元在与抽头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取决于可以 在单元之上通过的布线的数目。特别地,它取决于第二层布线(M2 布线)与第三层布线(M3布线)之间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它取决 于第二层布线(M2布线)的最小布线节距。例如在如图14中所示 的单元中,六个布线可以在抽头之间通过,并且该单元可以视为七 个布线(包括在抽头之一上方的布线)可以在其上通过的单元。这 样的单元被称为7个节距的单元。注意最小布线节距等于利用最小 特征尺寸来形成的第二层布线的宽度加上利用最小特征尺寸来形成 的布线之间的间距。这里在常规单元中,8个节距的单元或者9个节 距的单元已经是主流。本发明人已经尝试实现如图11中所示7个节 距的单元以便进一步减少芯片尺寸。当在高度小型化的电路单元中 布置半导体元件和布线时,本发明人已经发现如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图11是形成上述半导体集成电路中所含逻辑电路的电路单元 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在电路单元区域中形成有栅极电极101、MISFET(金属绝缘 体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形成于其中的有源区域102、 布线103、104以及用于将布线103、104电连接到有源区域102或 者栅极电极101的塞105、106和107。电路单元由这些部件形成。 布线104和连接到布线104的塞106是电源电势或者参考电势被供 应到的用于馈给功率的布线和塞。向这些布线104和塞106供应比 电连接到栅极电极101的布线103和塞105的电势更高的电势。另 外,为了馈给高电势,多个塞106按照相等间隔放置于布线104以 下。图12和图13是用于阐明这些栅极电极101、有源区域102、布 线103、104、塞105、106和107的配置以及与其它部件的连接状态 的平面图。图12仅图示栅极电极101、有源区域102以及塞105、 106和107,而图13仅图示布线103、104以及塞105、106和10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瑞萨科技,未经株式会社瑞萨科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02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