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晶硅的还原生产工艺及其生产用还原炉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49626.0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隆;王伟文;王宇光;陈发挥;陈光辉;许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29/06 | 分类号: | C30B29/06;C01B33/035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 澄 |
地址: | 266042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晶 还原 生产工艺 及其 生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晶硅生产技术领域,更明确地说涉及多晶硅的还原生产工 艺及其生产用还原炉的改进和创新。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多晶硅生产一般采用西门子法。它是以HCI(或CI2、H2)和冶 金级工业硅为原料,以氢气为还原剂,与SiHCI3反应,还原生产多晶硅。 西门子法目前已改良发展到第三代技术。第一代技术只对还原炉中未反应的 氢气进行回收利用,只适合于百吨以下规模生产。第二代是在第一代的基础 上,实现了SiCI4的回收利用,增加沉积速度,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第三 代技术通过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冷SiCI4溶解HCI法,解决了干法回收氯化 氢技术,将得到的干燥的HCI又进入流床反应器与冶金级硅反应,从而实 现了完全闭路循环生产,适用于现代化年产1000吨以上规模的多晶硅生产。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历史悠久,制备的多晶硅纯度高,沉积速率为8-10 μm/min,一次通过的转换效率为5%~20%,安全性好。相比硅烷法、流态 化床法,其沉积速率与转换速率是最高的。沉积温度为1100℃,仅次于SiCI4(1200℃),所以电耗也较高,还原电耗为120kwh/kg。SiHCI3还原时一般 不生成硅粉,有利于连续操作。该法制备的多晶硅还具有价格比较低,可同 时满足直拉和区熔的要求等优点。
其它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方法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但存在技术成 熟度不高、应用领域单一、只能用于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不足。因此改良 西门子法是当今生产多晶硅的主流技术,世界上现有70%以上的多晶硅均采 用此法生产。
现有多晶硅还原炉的结构大致如下。生产时将提纯后的SiHCI3与H2混 合后,从底部九个进气口喷入还原炉。气体亦从底部出气口排出。器内还排 布了12对电极。生产前先将直径8mm的细硅棒固定在电极上,硅棒高 2350mm,24根硅棒在顶部再由直径8mm的硅棒两两相接,将12对电极连 通。然后再将还原炉外壳体吊装到底座上,把硅棒罩住。外壳体与底座由紧 固件连为一体并密封。工作时,硅棒温度为1100℃,器内压力为0.6MPa, 出口气体温度在550℃左右。
现有多晶硅还原炉的进、出气口均为与还原炉内部底平面平齐的圆形开 口,进气速度较快。原设计的意图是:进口气体以高速喷入炉内,形成气柱, 到达顶部后再折返向下从底部出口排出。由于高速气流的扰动与折返,在炉 内形成强湍流流场,一方面保证各断面上气体组成均一,另一方面湍流流场 可强化气固间的传质,加快硅在硅棒表面的沉积速度。
但是,目前的多晶硅还原炉存在以下缺陷:
1.上升气柱在底部即会产生扩散,导致部分流体未与硅棒充分接触, 即产生短路直接从出气口排出,降低了生产的一次性转换率。
2.顶部存在流体流动的死区,尤其在刚开炉时,气体的流入量低,喷 射气柱不能到达顶部,再加之氢气的密度小,在顶部易形成氢浓度高的区域, 导致硅棒上部硅沉积速度低;由于底座上仅一个出气口并靠近中心,故底部 周边亦存在流体流动的死区,同样造成硅沉积速度低。现所产硅棒的顶部和 底部细,中部粗即可证明上述推论。
3.炉内气体温度不便于控制。由于从开炉到出炉期间,气体的流量变 化很大,此外硅棒的直径也在不断增加,若硅棒表面维持1100℃不变,上 述两因素均导致气体温度变化,且调整困难。
4.一次性转换率低。目前多晶硅还原炉的一次性转换率在10%~20%。 要提高一次性转换率,应提高某些生产阶段的气体流量,以加强炉内气体湍 动,强化传质,即提高硅在硅棒表面的沉积速度。但气体流量增加,缩短了 气体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又会导致一次性转换率低。以现有还原炉结构与操 作方式无法解决上述矛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多晶硅的还原生 产工艺及其生产用还原炉。其生产工艺和还原炉结构均合理,可避免上升气 柱在底部的扩散,流体可与硅棒充分接触,硅的一次性转换率高。还原炉顶 部不存在流体流动的死区,提高了硅棒上部的硅沉积速度,改善了所产硅棒 顶部和底部细、中部粗的缺点。便于控制、调整炉内的气体温度,既可加强 炉内气体湍动强化传质,提高硅在硅棒表面的沉积速度,又不会缩短气体在 炉内的停留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一次性转换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96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