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的脉冲充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0284.1 | 申请日: | 200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7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柳印相;孔桭溶;黄龙渊;姜盛赫;金宇泰;李承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L9/00 | 分类号: | F01L9/00;F02D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 伟;王 刚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辆 发动机 脉冲 充入器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分别于2007年12月14日和2008年4月11日 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07-0131601号和第 10-2008-0033827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 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的脉冲充入器 (impulse charger),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的脉冲充入器, 其中脉冲阀利用由驱动装置所连续产生的驱动力所驱动,从而由连杆 单元瞬时地高速打开或关闭,在该连杆单元中连杆构件互相连接并且 用于所有汽缸的脉冲阀同时被驱动,从而提供简单的驱动控制、必要 组件的减少和有效的安装空间,保证容易的且低成本的制造和安装, 并且防止在脉冲阀运行时产生噪音。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的脉冲充入器是用于改进 低速和中速性能和燃料效率的新技术。具体而言,脉冲充入器通过以 下方式控制发动机进气流道(runner)的打开或关闭而提高容积效率: 在吸入空气的过程中,安装为与进气流道联通并具有相当快的升程时 间的阀在最佳时间点(压差和脉动效应)瞬时打开或关闭。
到目前为止,脉冲充入器既没有得到应用,也没有用于发 动机的大规模生产,因而仅是由一些机动车辆制造者进行了不断地开 发。目前所开发的脉冲充入器基于电动机驱动系统,其中用于汽缸的 脉冲阀构造成由在汽缸盖的各个进气流道中的各个脉冲电动机所驱 动,或者基于电磁驱动系统,其中脉冲阀利用电磁铁的电磁力而被打 开并且由弹簧的回复力而关闭。
在这种脉冲充入器的情况下,用于各个汽缸的脉冲阀由各 个电动机分开驱动,或者在打开或关闭时由各个电磁铁或弹簧分开驱 动。因此,当脉冲阀运行时,产生了噪音,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 增加了必要组件的数目,由此使得安装和制造变得困难。因而,脉冲 充入器未能应用于发动机并大规模生产。
公开于该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 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 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的脉冲充 入器,其中脉冲阀利用由驱动装置连续产生的驱动力所驱动,从而由 连杆单元瞬时地高速打开或关闭,在该连杆单元中连杆构件互相连接 并且用于所有汽缸的脉冲阀同时被驱动,从而提供简单的驱动控制、 必要组件的减少和有效的安装空间,保证容易的制造且低成本的安装, 并且防止在脉冲阀运行时产生噪音。
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的脉冲充 入器,其安装为与发动机的进气流道联通,并控制进气流道的打开或 关闭而提高进气的容积效率,所述脉冲充入器包括:
脉冲块,进气孔穿过该脉冲块从而与进气流道联通;
脉冲阀,该脉冲阀打开或关闭进气孔;
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产生连续驱动力并驱动所述脉冲阀;以及
至少一个连杆单元,所述至少一个连杆单元由至少一个连杆构件 连接,且将驱动力从所述驱动装置传递到所述脉冲阀; 其中由所述驱动装置所产生的所述连续驱动力经过连杆单元而转换并 传递到所述脉冲阀,使得脉冲阀以预定周期打开或关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上述用于机动车辆发动 机的的脉冲充入器。
在上述用于机动车辆发动机的脉冲充入器中,优选地,所述驱动 装置沿单向方向产生旋转力,并且由驱动装置所产生的所述单向旋转 力作为往复旋转力经过所述连杆单元而传递到所述阀旋转轴,从而打 开和关闭进气孔。进一步优选地,
所述连杆单元包括:
驱动连杆和输出连杆,所述驱动连杆和输出连杆分别安装到驱动 轴和输出轴,从而能够围绕所述驱动轴和所述输出轴而旋转,所述驱 动轴和输出轴被可旋转地固定;
从动连杆,该从动连杆围绕固定的从动轴旋转;
第一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驱动连杆和所述 从动连杆的第一端部;
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可旋转地连接到所述从动连杆和所述 输出连杆的第一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02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