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率半导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86302.5 | 申请日: | 200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0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白川真也;加藤正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5/00 | 分类号: | H01L25/00;H01L25/18;H01L23/48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岳;刘宗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 半导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可应用于通用反相器(inverter)装置、功率变换器(converter)等中的功率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图7是表示现有的功率(power)半导体模块(module)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图。图8是涉及图7的功率半导体模块的W相的电路图。此处,示例出将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后的单极性电(unipolar power)转换为三相(U相、V相、W相)交流电的情况。
功率半导体模块M在电绝缘性的衬底上设置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框架(frame)F1~F5。从外部向框架F1、F5供给单极性电。例如,在框架F1的端子P上连接交流电的整流电路的正线(line),在框架F5的端子N上连接交流电的整流电路的负线。
框架F2的端子W将W相的交流电向外部输出。框架F3的端子V将V相的交流电向外部输出。框架F4的端子U将U相的交流电向外部输出。
在框架F1上,例如安装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的开关(switching)元件S4~S6、续流二极管(flywheel diode)D4~D6。各开关元件S4~S6的集电极(collector)以及各二极管D4~D6的阴极(cathode)与框架F1电连接。
开关元件S4的发射极(emitter)以及二极管D4的阳极(anode)通过较短的连接线(wire)相互电连接,并且,通过较长的连接线L4与框架F4电连接。同样,开关元件S5的发射极以及二极管D5的阳极通过较短的连接线相互电连接,并且,通过比较长的连接线L5与框架F3电连接。开关元件S6的发射极以及二极管D6的阳极通过较短的连接线相互电连接,并且,通过比较长的连接线L6与框架F2电连接。
另一方面,在框架F2上安装IGBT等的开关元件S3和续流二极管D3。开关元件S3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3的阴极与框架F2电连接。开关元件S3的发射极以及二极管D3的阳极通过较短的连接线相互电连接,并且通过较长的连接线L3与框架F5电连接。
在框架F3上安装IGBT等的开关元件S2和续流二极管D2。开关元件S2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框架F3电连接。开关元件S2的发射极以及二极管D2的阳极通过较短的连接线相互电连接,并且通过较长的连接线L2与框架F5电连接。
在框架F4上安装IGBT等的开关元件S1和续流二极管D1。开关元件S1的集电极和二极管D1的阴极与框架F4电连接。开关元件S1的发射极以及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较短的连接线相互电连接,并且通过较长的连接线L1与框架F5电连接。
并且,为了避免附图复杂,省略IGBT的栅极(gate)以及与该栅极连接的连接线的图示。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供给单极性电的框架F1、F5之间串联连接开关元件S6与开关元件S3,控制交流电的W相,并且,串联连接开关元件S5和开关元件S2,控制交流电的V相,并且,串联连接开关元件S4和开关元件S1,控制交流电的U相。
在这样的功率半导体模块M的外部连接缓冲(snubber)电路,该缓冲电路用于对所输出的交流电中产生的电涌(surge)电压进行控制。缓冲电路一般由电容器(capacitor)、二极管、电阻等构成。
例如,关注交流电的W相,如图8所示,在端子P与端子W之间连接缓冲电路SN1,在端子N与端子W之间连接缓冲电路SN2。或者,代替缓冲电路SN1、缓冲电路SN2,在端子P与端子N之间连接缓冲电路SN3。
对于交流电的另外的U相和V相,与W相一样,连接缓冲电路SN1、SN2或者缓冲电路SN3。
在如上所述的功率半导体模块M的内部结构中,使用连接线L1~L6连接框架与半导体元件,所以,流过主电路电流的布线路径比较长。因此,由于布线路径的电感(inductance),开关元件S1~S6的开关动作时容易产生比较高的电涌电压。若产生较高的电涌电压,可能增加开关元件S1~S6的开关损失,引起元件破坏。
如图8所示,在功率半导体模块M的外部连接缓冲电路SN1、SN2或者缓冲电路SN3,由此,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电涌电压。
但是,在现有的功率半导体模块M中,连接线L1~L6的电感很大时,以外部的缓冲电路充分抑制模块内部产生的电涌电压是很困难的。
在相关的现有技术中,例如有特开2000-82775号公报、特开平3-136412号公报、特开平8-32021号公报、特开2004-112999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63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生产、结构化和卷取连续合成纱线的设备
- 下一篇:塔式旋转安全碟架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