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树脂组件以及车辆用树脂组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24230.0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9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浩幸;久米廷志;和田宗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B29C65/48;B29C4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霍玉娟;张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树脂 组件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车辆用树脂组件,其能够长期稳定地确保向合成树脂制成的强度构件的装配孔组装的安装构件的固定强度。在设置于合成树脂制成的强度构件(12)的装配孔中组装有供外力施加的安装构件(13)的车辆用树脂组件(10)中,安装构件具备外金属件(28),该外金属件具有以内插状态向装配孔配置的筒状部(26),并且在外金属件设置有向筒状部的外周侧突出的外周突起部(34),强度构件形成为将外金属件的外周突起部以向装配孔的周壁(16)的内部插入的方式埋入而成的结构的嵌入成形件,并且外金属件的筒状部和外周突起部的各表面通过粘接剂(40)直接固接于强度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合成树脂制成的强度构件中组装有安装构件的树脂组件,特别涉及应用于车辆的车辆用树脂组件以及车辆用树脂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车辆用的强度构件,一般采用铁、合金等金属。例如,除了悬架构件、副车架等结构部件之外,还有各种托架、加强构件等,对这些强度构件要求抗衡从外部施加的力而保持形状的强度。
另一方面,近年来,从轻量化、低成本化等观点出发,对合成树脂制成的强度构件的采用进行了研究,例如在日本特开2019-6451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以上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645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由于合成树脂和金属的基本物性不同,因此例如在将安装于其他构件的接头等安装构件组装于强度构件而构成车辆用的树脂组件的情况下,有时也难以长期间确保安装构件相对于强度构件的固定强度。
例如,在将装配孔设置于强度构件上、并通过压入等将安装构件的外金属件相对于该装配孔进行固定并组装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合成树脂制成的装配孔的周壁部分的蠕变特性、热疲劳等而引起安装构件的外金属件的固定强度降低。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也考虑增大装配孔的周壁的构件厚度,或者使装配孔的仅周壁部分的树脂材料不同,但是难以避免强度构件的大型化、制造的复杂化等新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车辆用树脂组件以及车辆用树脂组件的制造方法,其能够长期稳定地确保向合成树脂制成的强度构件的装配孔组装的安装构件的固定强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对用于掌握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记载,但是以下记载的各方式是示例性记载,其不仅能够适当相互组合地采用,对于各方式中所记载的多个结构要素,也能够尽可能独立地进行识别以及采用,还能够适当与其他方式中所记载的任意的结构要素组合地采用。由此,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方式,而能够实现各种其他方式。
第一方式涉及一种车辆用树脂组件,其在设置于合成树脂制成的强度构件的装配孔中组装有供外力施加的安装构件,其中,所述安装构件具备外金属件,该外金属件具有以内插状态向所述装配孔配置的筒状部,并且在该外金属件设置有向该筒状部的外周侧突出的外周突起部,所述强度构件形成为将该外金属件的该外周突起部以向该装配孔的周壁的内部插入的方式埋入而成的结构的嵌入成形件,并且该外金属件的该筒状部和该外周突起部的各表面通过粘接剂直接固接于该强度构件。
根据本方式的车辆用树脂组件,通过将外金属件的外周突起部向装配孔的周壁内部埋入,从而将外金属件机械地固定于强度构件。另外,通过将外金属件的外周突起部与筒状部的外周面利用粘接剂直接固接于强度构件,从而能够在由嵌入成形件构成的树脂组件中防止金属与合成树脂的界面处的间隙的产生,并提高强度构件中的外金属件的保持力。由此,还能够防止因嵌入成形件在成形时的热收缩等引起的外金属件与强度构件之间的间隙的产生所导致的品质偏差等,并且实现外金属件向强度构件的组装部位处的固定强度和耐久性的确保,不单在轴向、轴直角方向而且在侧倾方向、扭转方向等各方向上长期且高可靠性地发挥优异的固定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理工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理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42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后座椅
- 下一篇:通信装置及其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