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与轮辋的组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0123.7 | 申请日: | 201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2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15/024 | 分类号: | B60C15/024;B60B21/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2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组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轮组结构,特别是一种充气轮胎与轮辋的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轮胎是承受各种作用力的壳体,由胎面、胎侧、缓冲层(或带束层)、帘布及胎圈等组成。其中图1、图2所示的胎圈A’是轮胎直接与轮辋B’接触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将轮胎固定在轮辋B’之上(如图3所示),并在车辆运行时抵抗使外胎脱离轮辋的作用力,因此轮胎与轮辋B’的配合问题常被作为一项性能指标反映轮胎的安全性。传统的胎圈A’与轮辋B’的接触位置大多为平滑斜面,即现有轮胎之胎圈A’结构包括胎趾a’、胎踵b’及与轮辋接触的胎圈底面c’,所述胎圈底面c’的特征为平滑斜面,当轮胎风压很低时或在高荷重、急转弯等条件下,轮胎胎圈部A’与轮辋B’易出现脱圈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常规的技术手段是提高轮胎胎圈部A’与轮辋B’的着合力,如此可以有效提高脱圈阻力却增大了将轮胎胎圈部A’和轮辋B’之间装卸的难度,并且装配操作不当还会存在无法充气行驶的风险,因此期待一种具有良好的抗脱圈的轮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与轮辋的组合结构,在不影响轮胎与轮辋的装配的同时提高轮胎的抗脱圈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充气轮胎与轮辋的组合结构,其包括胎圈、轮辋,其中胎圈包括胎趾、胎踵以及与轮辋相接触的胎圈底面;其中:所述胎圈底面沿轮胎轴向设置为胎圈阶梯面,并且胎圈阶梯面是自胎面中心向胎侧方向呈递升的设置,所述胎圈阶梯面沿轮胎全圆周设置,并且相邻阶梯面之间为圆弧平滑过渡;且配套的轮辋的胎圈座上设置与胎圈阶梯面相对应崁合的轮辋阶梯面。
所述胎圈底面设有沿轴方向的一个台阶形成三个阶梯面:自胎面中心向胎侧方向依次为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第三阶梯面,各阶梯面沿轮胎全圆周设置,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之间、第二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之间均采用圆弧平滑过渡,第一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平行;则对应的轮辋自胎面中心向胎侧方向依次为第一轮辋阶梯面、第二轮辋阶梯面、第三轮辋阶梯面,第一轮辋阶梯面与第三轮辋阶梯面平行。
所述第一阶梯面与轴向夹角为3°~10°,第一轮辋阶梯面与轴向的夹角和胎圈第一阶梯面与轴向夹角相等。
所述第一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一阶梯高度为胎圈宽度的5%~10%;所述第二阶梯面与第一阶梯面夹角为95°~110°,轮辋的第一轮辋阶梯面与第二轮辋阶梯面的夹角和胎圈底面的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的夹角相等。
所述第一阶梯面在轴向截面上的长度为胎圈宽度的30%~50%;所述轮辋的第三轮辋阶梯面长度与胎圈底面的第三阶梯面长度相等;轮辋的阶梯高度与胎圈第三阶梯面的高度相等。
所述胎圈底面设有沿轴方向的两个台阶形成五个阶梯面,自胎面中心向胎侧方向依次为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第三阶梯面、第四阶梯面、第五阶梯面、各阶梯面沿全圆周设置,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之间、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面之间、第三阶梯面与第四阶梯面之间、第四阶梯面与第五阶梯面之间均采用圆弧平滑过渡,第一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第五阶梯面平行。
所述第一阶梯面与轴向夹角为3°~10°,第一轮辋阶梯面与轴向的夹角和胎圈第一阶梯面与轴向夹角的角度相等。
所述第一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之间的距离和第三阶梯面与第五阶梯面的距离之和为胎圈宽度的5%~10%; 所述第一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之间的距离为胎圈宽度的2.5%~5%,第三阶梯面与第五阶梯面的距离为胎圈宽度的2.5%~5%。
所述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的夹角为95°~110°,则轮辋的第一轮辋阶梯面与第二轮辋阶梯面的夹角与胎圈的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的夹角相等;第四阶梯面与第五阶梯面夹角为95°~110°,则轮辋的第三轮辋阶梯面与第四轮辋阶梯面的夹角与胎圈部的第四阶梯面与第五阶梯面夹角相等;所述第一阶梯面在轴向截面上的长度为胎圈宽度的20%~30%,第三阶梯面在轴向截面上的长度为胎圈宽度的20%~30%。
所述轮辋的第三轮辋阶梯面长度、第五轮辋阶梯面长度分别与胎圈上第三阶梯面长度、第五阶梯面长度相等;轮辋的阶梯高度分别与胎圈上的阶梯高度相等。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通过胎圈与轮辋的互相崁合的阶梯结构,增加了在轴向上胎圈与轮辋的多个接触面,加大了轮辋与胎圈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提供轴方向的束缚力,能够有效的解决轮胎风压很低时或在高荷重、急转弯等条件下,脱圈的问题,在不影响轮辋与轮胎之间的装卸的同时提高轮胎抗脱圈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轮胎胎圈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01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越野路面用全地形车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 下一篇:子母式防爆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