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茶饮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40266.5 | 申请日: | 2016-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6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13 |
发明(设计)人: | 廖祥儒;李韵雅;孟天添;江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10 | 分类号: | A23F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淀粉 芽孢 杆菌 发酵 制备 茶饮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菌种和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无病原菌或其他微生物污染的具有改善风味的发酵制备茶饮料的方法。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品质好的绿茶滋味表现为醇、鲜、浓,中低档绿茶与名贵绿茶的区别在于,中低档绿茶的酚氨比高。茶多酚主要参与茶汤苦涩味,氨基酸含量是茶叶鲜爽度的决定因素。绿茶氨基酸含量高者好,两者含量不合理,绿茶滋味协调性差。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改善中低档绿茶的销售状况。有目的的按照后发酵茶的原理,在茶叶中接种纯种或多种微生物,研制成新型发酵茶。茶叶本身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和矿物质,含有500多种化合物,其中有机化合物达450种以上;这些化合物含有丰富的碳、氢、氧、氮、磷、钾等元素,人为地再添加一定的碳源和氮源,即能够适合微生物正常的生长代谢;但茶叶同时含有多酚类、醇类、醛类以及无机物I、Cl、S等抑菌物质,通常又会抑制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因此,应用于茶叶发酵的微生物要具有以下一般特征:抗性强、生长快、突变性能稳定。用于发酵茶的有报道的微生物种类有:乳酸杆菌和醋酸杆菌;酵母菌;霉菌;药、食用真菌。
茶叶的保健作用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茶叶加工制品层出不穷。在茶的一系列保健功能中,茶对消化系统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等物质对多种易失调菌群都有明显抑制作用。许多关于茶叶的药理试验证明,茶叶的保健与防病治病作用非常可观。在对发酵茶类如红茶菌的研究中发现发酵后的茶有相同的功能。而且其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比不发酵茶有一定的增加,这说明在发酵过程中各种成分的变化可以提高茶的生物活性。
蜂蜜是一种过饱和果糖溶液,水活度低,渗透压高,并含有少量H2O2及不同浓度的多酚物质及其他抗氧化剂因子,有抗癌,防衰老的作用。故蜜源菌一般具有较强的耐高渗透压及高氧化胁迫的能力。已有一些蜂蜜中的芽胞杆菌作为益生菌的报道。本专利涉及的从蜂蜜中筛得、保藏编号为:CCTCCM2013283的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H47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良好的生物转化产生抗氧化因子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外加单菌种发酵制备茶饮料,以改善茶叶品质,提升茶汤口感。发酵阶段会生成多种风味物质,会产生和积累大量代谢产物,生成有机酸、酶类、糖醇、多酚类等多种有益物质,结合绿茶原料和微生物自身所含有的营养及功能成分,对促进消化、增强免疫、抗癌抗辐射、延缓衰老等对人体有多种有益功效。此方法避免了茶叶原始发酵过程中易感染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病原菌的危害,且可提供具有在现口感的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茶饮料制备方法,其无需昂贵设备,能有效避免真菌及致病菌毒素的产生,且能稳定持久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以2013年6月24日保存于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的保藏编号为:CCTCCM2013283的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H47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为发酵生产出发菌株,利用次级绿茶发酵制备茶饮料。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发酵是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第二阶段的干燥以去除水分和杂味。实施工艺为:
1)选用市场采购低档次绿茶原料,121℃高压蒸汽灭菌15min。放入有盖透气250mL玻璃制发酵罐待用。
2)配置KMB培养基,按照1%的比例接入保藏编号为:CCTCCM2013283的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H47菌悬液。
3)保持PH=5~8,温度30℃,转速200rpm。好氧发酵9h,既得带菌培养基。
4)按照30%—50%的比例将带菌培养基接入灭菌后茶叶中,搅拌均匀,拧紧罐盖。
5)35—45℃,在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发酵7—15天。
6)将发酵物放入65℃烘箱中干燥24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茶饮料。本发明制备方法及过程中无污染安全可靠,发酵时间周期短,工艺环节少,简单易操作,可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本发明可有效防止杂菌滋生,外加菌种可带来额外保健作用,使大分子物质迅速分解成人体容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有效提茶饮料的各种保健功效和高附加值。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02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紫菀鸢尾茶粉的制备工艺
- 下一篇:人工发酵茶叶生产茯茶的方法及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