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的车身构件和构件复合体以及机动车车身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50512.1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4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J·贝克尔;B·库佩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9/00;C21D1/673;B21D39/03;B21D53/8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董华林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 车身 构件 复合体 以及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加压淬火的钢板材料(M)制成的板材构件(120),该板材构件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车身构件,所述板材构件具有至少一个过硬化构件区域(125),该过硬化构件区域设置用于在碰撞负荷(F)下用作预定的断裂位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构件复合体和机动车车身,它们包括至少一个这种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12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加压淬火的钢板材料制成的板材构件或者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该板材构件尤其是用于机动车的车身构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车身的、包括多个构件的构件复合体以及涉及一种机动车车身。
背景技术
“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理解为由加压淬火的钢板材料制成的板材成形件。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是通过钢板材料的加压淬火或成形淬火制成的面状构件。为了加压淬火,钢板材料被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并且随后在加压淬火模具中成形并且在此同时迅速冷却,由此实现显著的强度提高(例如可达1300MPa或更高的抗拉强度)。由现有技术已知用于加压淬火的不同方法和相应装置。作为代表,参见DE102011053698B3中非常详细的说明。
但是,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的高强度与相对低的延展性或者说断裂延伸量关联。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因此倾向于在事故时在小的变形之后就已断裂,因此在事故或类似情况下可通过变形吸收并消除的碰撞能量少。此外,可在由事故引起的变形时出现不受控的断裂,这可能导致形成锋利边缘和/或裂开的间隙并由此产生相当大的受伤危险。
在DE202012000616U1中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结构构件和/或车身构件,其通过热成形和加压淬火制成,该构件在加压淬火后具有至少两个不同强度和/或不同延展性的组织区域。构件的第一区域基本上具有马氏体组织,并且相对于第一区域具有较低强度和/或较高延展性的第二区域基本上具有贝氏体组织。由此实现:该构件可设计为局部用于特定负荷、尤其是碰撞负荷。但这种构件制造耗费并且有时极不经济。
此外,关于现有技术还参考DE102012024626A1(其提出在镀锌池中将加压成形的板材构件贝氏体化)以及DE102012201267A1(其提出在加压淬火后将加压淬火的构件退火)。
发明内容
借助本发明应提出对于现有技术所公开措施和方法的替代方案。
这借助根据本发明的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和根据本发明的构件复合体来实现。本发明也延伸至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车身,其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板材构件和/或根据本发明的构件复合体。
根据本发明的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具有至少一个过硬化构件区域,该过硬化构件区域设置用于在碰撞负荷下用作预定的断裂位置。
所述“过硬化构件区域”理解为板材构件的如下的区域或表面区段:在该区域或表面区段中,板材材料相对于其它区域具有明显更高的硬度或强度以及具有明显更低的延展性。优选钢板材料在过硬化构件区域中基本上具有纯马氏体组织或马氏体组织含量极高的组织,相反,在过硬化构件区域之外存在混合组织,该混合组织除了马氏体组织含量之外也可具有例如贝氏体和/或铁素体的组织含量。
根据本发明的板材构件在过硬化构件区域中最脆或者说在那里具有最小延展性。根据本发明的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在碰撞负荷和随之而来的碰撞变形时首先在这种过硬化构件区域中开裂和/或断裂。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加压淬火的板材构件具有至少一个过硬化构件区域,其构成定义的、即位置预规定的预定的断裂位置。
本发明因此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即与现有技术不同、不试图通过提高延展性来避免开裂和/或断裂,而是与目前的措施相反通过有针对性的局部延展性减小(或借助过硬化的脆化)允许在定义位置上开裂和/或断裂。因此,为设计者和/或开发者提供了用于设计与碰撞相关的车身构件和上级车身结构的新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马股份公司,未经宝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505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