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85145.5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7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春华;唐倩;李生;金俊权;崔志英;蔡浩;赵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007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车 扭力 组件 组装 焊接 定位 夹紧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
背景技术
矿用自卸车是露天矿山开采和土建现场中常用的关键设备,具有载重大、效率高等特点;由于其工作环境恶劣,对车架的强度、刚度、可靠性等有着较高要求。
矿用自卸车车架一般由钢板、铸件和钢管焊接而成,设置于其中部的扭力筒组件是车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联结、支撑其它重要零部件如货箱、后桥等装置,而且还承受着车辆本身的重量和整车动力载荷。图1为扭力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扭力筒组件由扭力筒11、举升缸套筒12、第一举升缸支座13和第二举升缸支座14组焊而成,第一举升缸支座13和第二举升缸支座14相对焊接固定在举升缸套筒12的两端,扭力筒11平行设置在举升缸套筒12旁、且两端分别穿入第一举升缸支座13和第二举升缸支座14后焊接固定,扭力筒11的侧壁上还固定设置有推力架15,推力架15上开设有通孔。
由图1可以看出,扭力筒组件中第一举升缸支座13和第二举升缸支座14外形不规则,组装后呈空间立体状,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将各部件放置到操作平台上、并分别利用钢板、螺栓等一一固定后,进行焊接,不但操作繁琐,且定位不准确,影响最终形成的扭力筒组件的质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以实现对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的全面、可靠装夹,方便后续焊接操作,提高成型质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包括:一水平的基板,所述基板顶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扭力筒的一对第一支架和一对用于支撑举升缸套筒的第二支架,在所述基板顶面上、在所述第一支架外侧固定设置有用于纵向固定所述扭力筒的第一定位基准组件,在所述第二支架外侧固定设置有用于纵向固定所述举升缸套筒的第二定位基准组件;在所述基板顶面上、且在一对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并定位推力架的推力架支座;在所述基板顶面上还分别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起所述第一举升缸支座的第一支座支撑组件,以及用于支撑起所述第二举升缸支座的第二支座支撑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可以一次性对扭力筒组件中的各部件组装到一起并夹紧定位,后续即可完成焊接等固定连接工序,大大方便了操作,且各部件之间相对位置更为精确,提高了最终形成的扭力筒组件的质量,有效减小了因装夹夹具引发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扭力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B为图2A的使用状态主视图;
图3为图2A中第一支架的主视图;
图4为图2A中第二支架的主视图;
图5为图2A中第一支座支撑组件或第二支座支撑组件中右支撑架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图7为图2A中推力架支座的主视图;
图8为图7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扭力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B为图2A的使用状态主视图;图3为图2A中第一支架的主视图;图4为图2A中第二支架的主视图;请参照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矿用自卸车扭力筒组件组装焊接用定位夹紧工装,包括:一水平的基板20,基板20顶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扭力筒11的一对第一支架21和一对用于支撑举升缸套筒12的第二支架22,在基板20顶面上、在一对第一支架21外侧固定设置有用于纵向固定扭力筒11的第一定位基准组件31,在第二支架22外侧分别固定设置有用于在纵向固定举升缸套筒12的第二定位基准组件32;在基板20顶面上、且在一对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之间还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并定位推力架15的推力架支座25;在基板20顶面上还分别固定设置有用于支撑起第一举升缸支座13的第一支座支撑组件23,以及用于支撑起第二举升缸支座14的第二支座支撑组件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851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