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甲车救援外骨骼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49380.0 | 申请日: | 2019-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4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朱爱斌;宋纪元;屠尧;沈皇;申志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9/00 | 分类号: | B25J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刘国智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装甲车救援外骨骼机器人,包括上肢助力模块、可收放牵引模块、外骨骼下肢助力模块和下肢提升储能模块,上肢助力模块使得外骨骼的上肢能够随人体手臂进行随动运动,在人体提升重物时起到牵引的作用,腕部在重物的作用下弹簧压缩,起到助力的作用,可收放牵引模块位于外骨骼腰部的背后,当施救者穿戴救援外骨骼时,可收放牵引模块的绳索可根据需要的长度拉长,且能够锁住长度保持不便,在施救者抬升伤员时为施救者起到平衡的作用,外骨骼机器人的下肢模块可随人体的步态进行跟随,且在人体站立时为上肢模块起到支撑作用,承载上肢的负载,下肢的提升储能模块能够为施救人员的提升过程起到助力的效果,具有简单快速、省时省力的特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甲车 救援 骨骼 机器人 | ||
【主权项】:
1.一种装甲车救援外骨骼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肢助力模块(1)、可收放牵引模块(2)、外骨骼下肢助力模块(3)和下肢提升储能模块(4);所述上肢助力模块包括互相垂直固定连接的肩部横管(101)与背部内竖管(103),背部内竖管(103)外套有背部外竖管(104)并同轴配合,背部外竖管(104)连接固定在结构背板(106)上,所述肩部横管(101)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肩部转接块(109),肩部转接块(109)与手臂第一铰接块(111)、手臂第二铰接块(112)、手臂第三铰接块(113)、手臂第四铰接块(114)、手臂第五铰接块(115)、手臂末端铰接块(116)依次首尾串级连接,手臂末端铰接块(116)和腕部凸轮(117)固定连接,腕部凸轮(117)的铰接轴心与腕部基板(125)的铰接轴心同轴配合,腕部基板(125)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腕部护具(126),腕部基板(125)末端固定有腕部光轴座(123),腕部光轴座(123)与两个腕部光轴(124)固定配合,两个腕部光轴(124)上均套有腕部直线弹簧(122)并同轴配合,腕部直线弹簧(122)的一端设有可沿腕部光轴(124)的轴向移动的腕部滑块(119),腕部滑块(119)与腕部凸轮轴承(118)铰接,腕部滑块(119)上固定连接有腕部滑块盖板(120),以限制腕部凸轮轴承(118)的轴向移动,腕部凸轮(117)与腕部凸轮轴承(118)的外轮廓相切配合,腕部基板(125)与腕部壳盖板(121)固定连接;所述可收放牵引模块包括与结构背板(106)固定连接的腰部滑槽板(301),在腰部滑槽板(301)上安装有四个背部直线弹簧(204),四个背部直线弹簧(204)均与背部线盘座(201)连接,在背部线盘座(201)中横向设有线盘轴(205)与之同轴配合,线盘轴(205)两端均通过一个线盘扭簧(206)连接背部绕线盘(202),在背部绕线盘(202)的外壁缠绕着背部绳索(203);所述外骨骼下肢助力模块包括装配于腰部滑槽板(301)中且分为左右两部分的腰部结构杆(304),在腰部结构杆(304)的外侧面设有髋关节转接块(305),髋关节转接块(305)固定连接髋关节结构板(308),髋关节结构板(308)的连接口圆心与大腿转接板(307)圆心同轴心配合,且髋关节结构板(308)与髋关节凸轮(303)安装在一起,髋关节凸轮(303)与大腿转接板(307)之间设有髋关节轴承(306),在大腿转接板(307)内侧固定有腿部护具转接板(309),大腿转接板(307)和膝关节转接板(311)分别插入大腿滑槽板(310)的上、下端固定连接,膝关节转接板(311)和膝关节小腿转接板(317)通过膝关节轴承(312)同轴心配合在一起,并机械限位,膝关节转接板(311)内侧固定有大腿部挡板(316),膝关节小腿转接板(317)嵌套于小腿滑槽板(313)的上端,膝关节小腿转接板(317)内侧固定有小腿部上挡板(318)和小腿部下挡板(319),小腿滑槽板(313)的下端与踝关节转接板(314)铰接,踝关节转接板(314)与足部结构板(315)固定连接;所述下肢提升储能模块包括与髋关节凸轮(303)外轮廓相切配合的滚轮推杆(401),滚轮推杆(401)下端固定连接三角转接块(402),三角转接块(402)通过推杆轴(403)同轴心约束配合,均固定设置在外侧盖板(415)和内侧盖板(425)之间,三角转接块(402)同时与滑块连杆(427)的一端铰接,滑块连杆(427)的另一端与推杆滑块(405)铰接,推杆滑块(405)与光轴滑块上盖(406)固结,光轴滑块上盖(406)的两个圆孔与双光轴(407)配合且可沿双光轴(407)进行轴向运动,光轴滑块上盖(406)和光轴滑块下盖(408)之间设有助力压簧(428),双光轴(407)与光轴滑块下盖(408)固结,光轴滑块下盖(408)与光轴固定限位块(409)固结,光轴固定限位块(409)固定于外侧盖板(415)和内侧盖板(425)之间,边框板(429)的一侧连接输出压杆固定块(416),输出压杆固定块(416)与输出压杆(410)的一端固结,输出压杆(410)的另一端与角度转换杆(411)、压杆拐杆(412)、大腿压杆(413)依次首尾固定连接,大腿压杆(413)的末端固定有大腿护具(414);所述边框板(429)的前侧与机械臂固定座(426)固结,在机械臂固定座(426)的上下铰接孔上分别与第一级机械上臂(424)、第一级机械下臂(417)的一端铰接,第一级机械上臂(424)和第一级机械下臂(417)的另一端均与机械臂连接件(423)铰接在一起,机械臂固定座(426)、第一级机械上臂(424)、第一级机械下臂(417)和机械臂连接件(423)形成一首尾依次铰接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在第一级机械上臂(424)和第一级机械下臂(417)之间设有第一级压簧(418)与之铰接;机械臂连接件(423)与第二级机械上臂(422)、第二级机械下臂(419)的一端铰接,其另一端与机械臂末端挂载杆(421)铰接,机械臂连接件(423)、第二级机械上臂(422)、机械臂末端挂载杆(421)和第二级机械下臂(419)形成一首尾依次铰接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在第二级机械上臂(422)和第二级机械下臂(419)之间设有第二级压簧(420)与之铰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049380.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