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型ω-转氨酶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310761031.8 | 申请日: | 2023-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15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冯岩;俞悦;叶光;赵金霞;周蕊;徐扬军;姚庆佳;吕雪峰;罗泉;冯丹丹;徐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芬克司药物研发(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9/10 | 分类号: | C12N9/10;C12N15/54;C12N15/70;C12N1/21;C12P1/00;C12R1/19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2 | 代理人: | 李纳 |
地址: | 300453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氨酶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R型ω‑转氨酶,包括ω‑转氨酶TA‑R1、ω‑转氨酶TA‑R2或ω‑转氨酶TA‑R3的至少一种,所述ω‑转氨酶TA‑R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ω‑转氨酶TA‑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ω‑转氨酶TA‑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R型的ω‑转氨酶TA‑R1、TA‑R2、TA‑R3及其基因,解决了现有手性胺不对称生物合成技术中R型的ω‑转氨酶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并基于新酶资源开发了新的R型手性胺化合物不对称生物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R型ω-转氨酶及其基因和应用。
背景技术
手性胺类药物是手性药物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很多药物分子在合成过程中都有手性胺结构模块的参与。例如,降糖药物西他列汀、抗菌药物莫西沙星等,都含有手性胺结构单元。开发经济、绿色、特异、高效的手性胺合成技术,是手性药物合成开发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手性胺类化合物可通过三种方式合成,即化学合成、动力学拆分、不对称生物催化合成。传统的化学合成法一般具有反应体系明确、通用性好的优点,但同时也经常存在反应步骤多、立体选择性有限、重金属污染、催化剂成本高等问题。动力学拆分法具有反应简单的优点,利用合适的催化剂对外消旋胺进行手性拆分即可,但该方法的最高理论转化率为50%,大大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工业应用潜力。相比之下,利用ω-转氨酶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胺,则具有反应简单、过程温和、立体特异性高等特点,已在手性胺合成生产中展现了巨大应用潜力。2010年,美国默克公司和Codexis公司研究人员运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改造获得了一个溶剂耐受能力强、催化活力高的ω-转氨酶突变体ATA117,并成功用于降糖药物西他列汀的催化合成过程,实现了西他列汀生产工艺的大幅简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2010 Science 329: 305-309)。
获得具有立体催化特异性的ω-转氨酶,是进行手性胺不对称生物合成的前提。由于自然界中R型ω-转氨酶的丰度远低于S型,当前可用的R型ω-转氨酶催化剂资源十分有限,这一情况限制了R型手性胺化合物的合成。为了弥补R型ω-转氨酶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以及开发新的R型手性胺化合物合成方法,本发明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驱动的酶元件挖掘研究技术,从海洋宏基组数据库中挖掘获得一种R型ω-转氨酶,用于R型手性胺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R型的ω-转氨酶及其基因,解决了现有手性胺不对称生物合成技术中R型的ω-转氨酶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并基于新酶资源开发新的R型手性胺化合物不对称生物合成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R型ω-转氨酶,包括ω-转氨酶TA-R1、ω-转氨酶TA-R2或ω-转氨酶TA-R3的至少一种,所述ω-转氨酶TA-R1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ω-转氨酶TA-R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ω-转氨酶TA-R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R型ω-转氨酶的基因,所述基因序列包括下述①、②、③至少一种基因序列,
①所述R型ω-转氨酶为ω-转氨酶TA-R1,ω-转氨酶TA-R1基因序列为如下a)或b)所示的核苷酸序列:a)如Seq ID 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b)如Seq ID NO:4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多个碱基的变化,使获得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②所述R型ω-转氨酶为ω-转氨酶TA-R2,基因序列为如下c)或d)所示的核苷酸序列:c)如Seq ID NO: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d)如Seq ID NO: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多个碱基的变化,使获得如Seq 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的核苷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芬克司药物研发(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斯芬克司药物研发(天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7610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