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22309115.1 | 申请日: | 202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93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郭沐彬;杉村拓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20;B62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 |
地址: | 100004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5号北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10),包括容纳部(15)、一对后纵梁(13)和后副车架(16)。容纳部(15)设置在车身后部,底部(15a)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梁(31)。一对后纵梁(13)分别设置在容纳部(15)的两侧,且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后副车架(16)通过第一连接件(18)与后纵梁(13)连接。第一连接件(18)与加强梁(31)连接。加强梁(31)连接于牵引钩(35)。由此,能够有效提高车身后部结构(10)整体的刚性和后牵引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包括该车身后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容纳部,容纳部用于收纳备胎或其他物品。在容纳部的底部,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梁,以加强容纳部的强度。加强梁还用于设置牵引钩,以确保牵引强度。
然而,例如在车辆较大、车上的设备、零件比较多而导致车辆重量较大的情况下,上述结构依然存在无法确保所需的容纳部强度或者牵引强度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设置在车身后部,底部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梁;一对后纵梁,所述一对后纵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两侧,且均沿车长方向延伸;后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后纵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加强梁连接。
采用如上结构,当容纳部或加强梁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件将力容易地传递给后副车架和后纵梁,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后部结构整体的强度和刚性,也能够提高容纳部的强度和刚性,提高耐受碰撞或牵拉的能力。
另外,通过将第一连接件同加强梁连接在一起来增加强度和刚性,例如与通过加宽加强梁来提高强度和刚性的方式相比,能够避免整车重量的增加。
特别的,在容纳部上设置有与加强梁连接的牵引钩的情况下,上述结构能够提高后牵引强度。并且与通过加宽加强梁来提高后牵引强度的方式相比,能够避免整车重量的增加。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后纵梁包括沿车长方向彼此连接的第一梁和第二梁,所述第二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梁的后方,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梁和所述第二梁的连接处连接。
采用如上结构,能够由第一连接件增强第一梁和第二梁的连接处的刚性和强度,使此处能够承受较大的载荷,提高与后纵梁连接的后副车架的承载能力。而且,在发生后部碰撞时,能够将碰撞力从第二梁有效分散至第一梁和后副车架。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后纵梁。
采用如上结构,能够将后部碰撞或牵引时的碰撞力或牵引力进一步分散至后纵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后牵引强度和整体的刚性。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车身后部结构还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加强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
采用如上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结构的强度和刚性,当发生后部碰撞或进行后部牵引时,能更好地将碰撞力分散至后副车架。
作为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后副车架设有后纵梁固定部,所述后纵梁固定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后纵梁,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后纵梁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
采用如上结构,后副车架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后纵梁、加强梁连接,形成类似三角形的连接结构,能够增强车身后部结构的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后牵引强度和整体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3091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刮板输送机及其分体式刮板
- 下一篇:水蓄能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