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有效
申请号: | 202221696692.4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251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郑忠;郭强;邓红;文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12 | 分类号: | F16D65/12;F16D65/847;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杨月 |
地址: | 51811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材料 制动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冷凝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设置,冷凝板设置于壳体内空间中,冷凝板与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铜板和第一铜网,冷凝板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铜板和第二铜网;壳体内空间填充有工质;第一铜板朝向冷凝板的板面上设置有第一铜柱,第一铜网上分布有通孔,第一铜柱高度与第一铜网厚度相同,第一铜柱分别贯穿通孔,冷凝板、第一铜板和第一壳体紧密结合;第二铜板朝向冷凝板的板面上设置有第二铜柱,第二铜网上分布有通孔,第二铜柱高度与第二铜网厚度相同;第二铜柱分别贯穿通孔,冷凝板、第二铜板和第二壳体紧密结合。本公开的制动盘具有优良的降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用的制动装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节能减重的汽车轻量化目标备受关注,其中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比刚度,低密度以及优良的耐磨损性能,导致其成为汽车和高速列车上传统铸铁制动盘的最佳替代品。
目前,已有将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应用于汽车领域的实例,并证实了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具有节能减重、减少制动噪音以及缩短制动距离等优点。但是,考虑到铝基复合材料的耐高温性能低于铸铁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制动盘会承受极高的温度,从而导致其摩擦生热后软化,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关于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制备方法层出不穷,如何有效避免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在高温下软化是国内外学者亟需攻破的难题。现有的方法大多通过改进制动盘的制作材料来提升制动盘的耐热性能,例如加入稀有金属、过渡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参见中国专利文献CN105525153A、CN101173334A和CN106521252A等,上述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动盘的耐热性能,但是材料的制作成本显著提高,不能满足广泛的生产需求。基于此,国内外学者尝试通过制动盘结构的改变提高制动盘的降热性能,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2349057U公开了一种散热功能较好的制动盘,该制动盘本体端面上设有若干形孔和散热孔,该制动盘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制动盘的散热性,但仍然不能满足实际的降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存在的散热性能差的问题,避免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因摩擦生热而出现软化的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所述制动盘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冷凝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以形成壳体内空间,所述冷凝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空间中,所述冷凝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铜板和第一铜网,所述冷凝板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铜板和第二铜网;所述壳体内空间填充有工质;
所述第一铜板朝向所述冷凝板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铜柱,所述第一铜网上分布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铜柱高度与所述第一铜网厚度相同,所述第一铜柱分别贯穿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冷凝板、所述第一铜板和所述第一壳体紧密结合;
所述第二铜板朝向所述冷凝板的一侧板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铜柱,所述第二铜网上分布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铜柱高度与所述第二铜网厚度相同,所述第二铜柱分别贯穿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冷凝板、所述第二铜板和所述第二壳体紧密结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分别形成有多个微槽,多个所述微槽沿制动盘的径向呈放射状布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为铝基复合材料外壳;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总厚度分别为50mm~100mm,直径为300mm~500mm;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壁厚分别为15mm~20mm;所述微槽深度为1mm~3mm,深宽比为1.0~2.0。
可选地,所述第一铜板和所述第二铜板分别形成为与所述壳体空间水平方向的形状相匹配的环形铜板,所述第一铜板上的多个铜柱沿环状阵列排布;所述第二铜板上的多个铜柱沿环状阵列排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6966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