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司机智能驾驶行为监控系统及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375404.X | 申请日: | 2022-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93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万平;邱港澳;杨伟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40/08 | 分类号: | B60W40/08;B60W50/08;G06V20/59;G06V40/10;G08B25/00;G08B25/10 |
代理公司: | 广东远胜智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65 | 代理人: | 刘锋 |
地址: | 330013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司机 智能 驾驶 行为 监控 系统 应用 方法 | ||
一种汽车司机智能驾驶行为监控系统,包括壳体、电机减速机构、无线摄像头、短信模块,还具有缺电报警电路、分离报警电路、微波探测模块、遮挡报警电路、控制电路、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分析单元、数据提示单元;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分析单元、数据提示单元是安装在PC机内的应用软件;电机减速机构、无线摄像头、短信模块、缺电报警电路、分离报警电路、微波探测模块、遮挡报警电路、控制电路和壳体安装在一起并电性连接。一种汽车司机智能驾驶行为监控系统的应用方法包括四个步骤。本发明能有效监测驾驶行为,出现危害驾驶安全的行为时,交管部门人员能对其进行警示;在驾驶员人为阻止视频上传时,能自动为交管人员推送短信,保证了数据的上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安全驾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司机智能驾驶行为监控系统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已经非常普及,相应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多。在交通事故的发生中,很多情况是和驾驶员的违规驾驶因素相关,比如说驾驶员疲劳驾驶、饮酒后驾驶,或者不按照安全规定驾驶(比如不系安全带)等等不一而论。
现有技术中,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交管部门对于驾驶员的行为调查来源于事后的分析,也就是说相关部门后续只能依据车辆的行驶路线或者有无闯红灯、驾驶员是否酒后驾驶等行为进行分析,分析的数据相对有限,不能完全做到公开、公正对交通事故进行判定。举例来说,对于驾驶员是否存在疲劳驾驶行为,如果车辆内没有安装监控摄像设备,或者驾驶员后续破坏视频数据,那么交管部门并不能得到相关第一手资料,无法针对驾驶员疲劳行为做出责任判定,所以会对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造成不利影响。还有就是,现有的技术中,没有一种技术,能在实时监测驾驶员的行为基础上,对其驾驶行为进行监督,也就是说比如其在疲劳驾驶时不能对其进行警示,这样,不能及时杜绝危害安全驾驶的行为。综上,提供一种能实时监测驾驶员驾驶行为,且在发生不规范驾驶行为时,能及时提示驾驶员注意安全驾驶的系统及应用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机动车由于没有一种能实时有效监测驾驶员驾驶行为的设备,存在如背景所述弊端,本发明提供了在各交管部门规定下,作为机动车辆的标配安装,实际应用中,能实时有效监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并将数据上传到交管部门的数据接收端,为后续出现交通事故,相关部门调取相关视频做交通事故责任判定起到有力技术支持,且能防止驾驶员人员破坏视频监测行为,并能在智能分析软件作用下,驾驶员出现危害驾驶安全行为时,能及时提示交管部门人员对其进行警示,由此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几率的一种汽车司机智能驾驶行为监控系统及应用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是:
一种汽车司机智能驾驶行为监控系统,包括壳体、电机减速机构、无线摄像头、短信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缺电报警电路、分离报警电路、微波探测模块、遮挡报警电路、控制电路、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分析单元、数据提示单元;所述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分析单元、数据提示单元是安装在交管部门PC机内的应用软件;所述电机减速机构安装在壳体下端外,电机减速机构的外壳下端安装有保护管,电机减速机构的动力输出轴侧端安装有挡板,外壳下端一侧安装有固定座,固定座的前后端分别安装有常闭触点电源开关;所述动力输出输出轴下端安装有固定壳;所述遮挡报警电路配套有光电开关,控制电路配套有热释电探测模块,摄像头、光电开关、热释电探测模块分别安装在固定壳体;所述短信模块、缺电报警电路、分离报警电路、微波探测模块、遮挡报警电路、控制电路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安装在驾驶室内部;所述缺电报警电路、分离报警电路、遮挡报警电路的信号输出端和短信模块的三个信号输入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微波探测模块的控制电源输出端和遮挡报警电路的电源输入端、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缺电报警电路包括电性连接的二极管、蓄电池、电阻、NPN三极管,二极管正极和第一只电阻一端连接,二极管负极和蓄电池正极、第二只电阻一端连接,第一只电阻另一端和第一只NPN三极管基极连接,第一只NPN三极管集电极和第二只电阻另一端、第二只NPN三极管基极连接,蓄电池负极和两只NPN三极管发射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3754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