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纳米结构及其离子束刻蚀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1076513.1 | 申请日: | 2022-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0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罗先刚;高平;岳伟生;张涛;赵博文;蒲明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1/3213 | 分类号: | H01L21/3213;H01L21/3065;H01L21/30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文思 |
地址: | 61020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纳米 结构 及其 离子束 刻蚀 加工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使用离子束刻蚀加工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S1,将待加工样品置于离子束刻蚀设备中,待加工样品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金属膜层和光刻胶纳米图形层,光刻胶纳米图形层暴露出金属膜层的刻蚀区;S2,使用离子束刻蚀金属膜层的刻蚀区,刻蚀的时间为第一时长t1;S3,间歇离子束刻蚀,间歇的时间为第二时长t2;S4,重复S2~S3,直至刻蚀深度达到目标厚度;S5,去除光刻胶纳米图形层,得到目标金属纳米结构。本公开的方法能够提高离子束的准直性、降低由于离子束刻蚀所引起的温度升高效应,从而提高刻蚀精度和刻蚀图形的质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结构及其离子束刻蚀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器件的发展对纳米结构关键线宽(Critical Dimension,CD)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金属纳米结构的加工在半导体工艺、等离子纳米光子学器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半导体加工中,金属铬(Cr)膜由于其物理、化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反差高,通常被用作掩模版的吸收层。在等离子纳米光学器件中,金(Au)、银(Ag)等贵金属纳米结构,由于其强烈的光-物质相互作用特性,被应用于传感检测和特殊光学性质的产生。对于Cr层等金属层上图形的刻蚀,有干法刻蚀和湿法刻蚀两种。湿法刻蚀是把样品浸泡在化学腐蚀液中,腐蚀液腐蚀暴露在光刻胶开口图形中的金属材料。湿法刻蚀的特性是各项同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刻蚀微米级的图形。但对于微米以下的图形刻蚀,干法刻蚀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目前,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中金属层的刻蚀主要采用反应离子刻蚀。在反应离子刻蚀中,辉光放电的化学气体与金属膜发生强烈化学反应,对暴露的隔膜产生刻蚀作用。反应离子束刻蚀具有理想的刻蚀速率和选择比,刻蚀精度也较高。但在反应离子刻蚀金属膜结构的过程中,常采用氯气或氯基气体等具有极大毒性的气体作为反应气体,这对实验室条件、气体存储和处理具有严格要求,一般性的实验室难满足使用这些毒性气体的条件。
离子束刻蚀利用辉光放电原理将氩气分解为氩离子,氩离子经过阳极电场的加速对样品表面进行物理轰击,以达到刻蚀的作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离子束进入工作室,射向固体表面轰击固体表面原子,使材料原子发生溅射而达到刻蚀的目的,属于纯物理刻蚀。离子束刻蚀具有方向性好、无钻蚀、陡直度高的特点,刻蚀图形线宽CD可小于100nm。
虽然离子束刻蚀速率比反应离子束刻蚀要低很多,选择比也不如反应离子束刻蚀。对于几十纳米厚的金属膜层刻蚀,由于离子束刻蚀不需要毒性的反应气体,对实验室条件的要求更低。在离子束刻蚀深度与刻蚀时间正相关。对于几十纳米厚的金属膜,通常可以在1~3分钟内完成刻蚀,时间比较快。因此,在一般的实验室中,离子束刻蚀方法在金属纳米加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离子束刻蚀过程中,氩离子束轰击金属膜表面产生的溅射离子和气体,会影响离子束的准直性及到达样品表面的能量;另一方面,样品在刻蚀过程中会产生热效应,这也会影响光刻胶的抗刻蚀性和对铬膜层的刻蚀精度。
因此,常规方法刻蚀金属膜层的精度通常大于100nm,对于100nm以下甚至50nm以下图形的刻蚀是一个挑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金属纳米结构及其离子束刻蚀加工方法,用于解决传统离子束刻蚀方法刻蚀精度低等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本公开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使用离子束刻蚀加工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包括:S1,将待加工样品置于离子束刻蚀设备中,待加工样品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金属膜层和光刻胶纳米图形层,光刻胶纳米图形层暴露出金属膜层的刻蚀区;S2,使用离子束刻蚀金属膜层的刻蚀区,刻蚀的时间为第一时长t1;S3,间歇离子束刻蚀,间歇的时间为第二时长t2;S4,重复S2~S3,直至刻蚀深度达到目标厚度;S5,去除光刻胶纳米图形层,得到目标金属纳米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10765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