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05847.X | 申请日: | 202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17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1 |
发明(设计)人: | 华称文;罗金宝;项燕龙;巢国辉;傅新欣;廖显琪;何科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F1/0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周银银 |
地址: | 31503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合金,其特征在于:该铜合金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Fe:0.05~0.15wt%,P:0.01~0.05wt%,Hf:0.01~0.15wt%,Zr:0.005~0.05wt%,余量为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在现有CuFeP系C19210合金的基础上添加Hf和Zr,并控制Hf和Zr的含量,实现铜合金的抗拉强度≥450MPa,延伸率≥3%,导电率≥88%IACS,导热率≥354W/(m·k),硬度≥140HV,在550℃下、保持5min后,硬度为原始硬度的85%以上,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软化性能,同时,该铜合金氧化膜的密接性满足350℃加热5min后不发生剥离,具有优异的氧化膜密接性能,充分保证封装要求的可靠性,可以很好的满足于高温下连接器、引线框架材料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铜合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引线框架不仅为芯片提供机械支撑、连接外部电路、传送电信号,而且还需承担外放的大量热量,因此引线框架材料要求具备优异的综合性能,如高强度、高导电、导热性好以及良好的耐热性能,以此保证半导体封装的可靠性。而封装的可靠性还与引线框架的密接性有关,原因是半导体组装工序散发热量与引线框架表面形成氧化膜,氧化膜的密接性好坏直接影响封装效果。若密接性差,极易出现封装裂纹,甚至剥离现象,严重影响封装质量。一般来说,LED行业常用引线框架材料要求导电率≥60%IACS、抗拉强度≥400MPa、500℃加热5min后维持达到原始硬度的80%以上,同时氧化膜密接性要求300℃加热5分钟后不发生剥离。
目前LED行业常用引线框架材料为铁青铜,常规牌号如美标C19210、C19400,可以实现抗拉强度≥400MPa、导电率≥60%IACS,但耐高温软化性能和氧化膜密接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拉强度、导电率、耐高温软化性能以及氧化膜密接性等综合性能优异的铜合金。
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铜合金,其特征在于:该铜合金的质量百分比组成为Fe:0.05~0.15wt%,P:0.01~0.05wt%,Hf:0.01~0.15wt%,Zr:0.005~0.05wt%,余量为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添加0.05~0.15wt%的Fe元素。Fe溶入铜基体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同时通过时效处理析出铁磷金属间化合物,析出的金属间化合物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铁磷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更进一步提高基体强度和硬度,同时对提高合金的耐高温软化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过多的Fe对合金导电率影响很大,因此,将Fe含量控制在0.05~0.15wt%。
本发明中加入0.01~0.05wt%的P元素。P元素能够起到除气、脱氧的作用,降低铜熔体表面张力,提高熔体的流动性,净化合金基体。同时P与Cu、Fe形成Cu3P、铁磷金属间化合物,不仅可显著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同时提升合金的耐高温软化性能。但P显著降低铜的导电率,若P含量过高,不仅会使基体合金产生脆性,影响热加工性,严重时引起裂纹,还会降低氧化膜密接性。因此,将P含量控制在0.01~0.05wt%。
本发明中加入0.01~0.15wt%的Hf元素。Hf元素在基体中以Cu5Hf的形式存在,对合金的导电性能影响较小,并且Cu5Hf属于耐热相,使得合金的抗软化温度得以改善,通过添加Hf元素,在保证导电性能的同时提升了铜合金的高温稳定性。若Hf含量过高,会影响合金的导电率,但Hf含量过少,则耐热性作用不能体现。因此,将Hf含量控制在0.01~0.15wt%。
本发明中加入0.005~0.05wt%的Zr元素。Zr与Hf的作用类似,可以提高合金的耐热性,但Zr元素的改善作用相对弱于Hf。除此之外,Zr元素还可以细化组织晶粒,增强合金的强度。若Zr含量过高,会严重影响合金的导电率,但Zr含量过少,则添加效果不明显。因此,将Zr含量控制在0.005~0.05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058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