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船舶冷却系统及船舶在审
申请号: | 202210413158.6 | 申请日: | 202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1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曹光明;林原胜;柯汉兵;代路;张克龙;李邦明;杨小虎;何涛;郑召利;戴春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1/34 | 分类号: | B63B1/34;B63H2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周治宇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力 船舶 结构 冷却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船舶冷却系统及船舶,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包括:舷体和热源模块;所述热源模块与所述舷体的外壁面共形,所述热源模块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所述舷体。本发明提供的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和船舶,热源模块设于舷体的外壁面,热源模块与舷体的外壁面共形,热源模块的热量能够传递至舷体的外壁面,提升舷体的外壁面的疏水性,有利于大幅降低船舶的粘性阻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船舶冷却系统及船舶。
背景技术
随着绿色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降低船舶阻力,提高推进效率,节约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已逐渐成为船舶设计的核心目标。船舶总阻力主要包括兴波阻力和粘性阻力。针对中低速运行的船舶,粘性阻力约占到总阻力的80%以上,而对于高速运行的船舶,粘性阻力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接近总阻力的60%左右。因此,实现船舶减阻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小其粘性阻力。
现有技术中,船舶采用边界层控制法,对船舶外壳采用流线型设计,达到减阻的目的;或者采用特殊覆盖层减阻法等,将船舶外壳设计为柔顺壁面,通过弹性薄膜的吸收作用,实现对外壳表面湍流边界层结构的改变,达到减阻的目的,采用现有的减阻方案,船舶的减阻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船舶冷却系统及舶舷,用以解决现有的船舶存在粘性阻力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包括:舷体和热源模块;
所述热源模块与所述舷体的外壁面共形,所述热源模块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所述舷体。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所述热源模块包括余热管路;
所述余热管路的外壁面与所述舷体的外壁面共形,所述余热管路用于与余热回收装置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所述余热管路包括多根管束,所述多根管束沿所述舷体的周向方向依次并行布设,且所述管束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舷体的延伸方向一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所述管束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连接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舷体的外壁面贴合设置;相邻所述管束的相邻所述连接侧面贴合设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所述余热管路的一端用于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连接,所述余热管路的另一端用于与换热器连接;
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回收的余热流经所述余热管路后流动至所述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低阻力船舶舷体结构,所述热源模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热源模块设于所述舷体的外壁面的预设位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余热管路;
所述余热管路的外壁面与船舶舷体的外壁面共形,所述余热管路的一端用于与余热回收装置连接,以将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回收的船舶的余热传递至所述舷体;
所述余热管路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回收的余热流经所述余热管路后流动至所述换热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冷却系统还包括循环泵;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管路,所述壳体具有冷却腔,所述换热管路设于所述冷却腔内,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余热管路连接;
所述壳体具有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入口用于流入海水,所述冷却水出口用于排出海水,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过冷却水入口管路与外界海水连通,所述循环泵设于所述冷却水入口管路上。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船舶冷却系统,所述船舶冷却系统还包括流量传感器和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4131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焊接智能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极材料的疏水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