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372092.0 | 申请日: | 202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64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卢福星;林智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普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62 | 分类号: | H01L33/62;H01L33/48 |
代理公司: | 厦门创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32 | 代理人: | 尤怀成;倪君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靠性 发光二极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其包含基板、正极焊盘、负极焊盘、第一正极导线、第二正极导线、第一负极导线、第二负极导线及发光二极管芯片。正极焊盘设置于基板的一侧,而负极焊盘设置于基板的另一侧。发光二极管芯片设置于基板上,并具有正极及负极。正极透过第一正极导线及第二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焊盘,而负极透过第一负极导线及第二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焊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特别是一种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本发明还涉及此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用发光二极管(LED)的照明装置愈来愈普及,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有许多优点,如节能省电、高亮度、低发热量以及更为环保。然而,当照明装置的任一个发光二极管损坏,则照明装置的照明效果会明显降低,且会导致其它未损坏的发光二极管过电流或导致开路,从而降低这些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寿命,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因此,如何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可靠性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其包含正极焊盘、负极焊盘、第一正极导线、第二正极导线、第一负极导线、第二负极导线及发光二极管芯片。发光二极管芯片具有正极及负极,正极透过第一正极导线及第二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焊盘,负极透过第一负极导线及第二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焊盘。
在一实施例中,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更包含基板,发光二极管芯片设置于基板上,正极焊盘设置于基板的一侧,负极焊盘设置于基板的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的接点与第二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的接点间具有第一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的接点与第二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的接点间具有第二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更包含第三正极导线及第三负极导线,正极透过第三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焊盘,负极透过第三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焊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的制造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骤:将发光二极管芯片设置于基板上;将正极焊盘设置于基板的一侧,并将负极焊盘设置于基板的另一侧;将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正极透过第一正极导线及第二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焊盘;以及;将发光二极管芯片的负极透过第一负极导线及第二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焊盘。
在一实施例中,此制造方法更包含下列步骤:使第一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的接点与第二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的接点间具有第一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此制造方法更包含下列步骤:使第一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的接点与第二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的接点间具有第二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此制造方法更包含下列步骤:将正极透过第三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焊盘;以及将负极透过第三负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焊盘。
承上所述,依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
(1)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具有第一正极导线、第二正极导线、第一负极导线及第二负极导线,且发光二极管芯片的正极透过第一正极导线及第二正极导线连接至正极焊盘,而发光二极管芯片的负极透过第一负极导线及第二负极导线连接至负极焊盘。因此,其中一个正极导线或其中一个负极导线损坏时,发光二极管仍可正常运作,使发光二极管的可靠性大幅提升。
(2)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具有多条正极导线及多条负极导线,使发光二极管总是能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故采用此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能一直维持良好的照明效果,故使用者能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3)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具高可靠性的发光二极管具有多条正极导线及多条负极导线,故通过每条导线的电流量可以降低,使发光二极管的发热量降低,进一步提升了发光二极管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普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普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3720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动力发动机
- 下一篇:水下装置锂电池系统及水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