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精度光纤环圈灌胶缺陷检测与修正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211456.7 | 申请日: | 202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41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王玥泽;罗巍;颜苗;马林;李朝卿;刘伯晗;李凡;陈桂红;吴晓乐;唐若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95 | 分类号: | G01N21/95;G06V10/764;G06K9/62;G06N3/04;G06N3/08;G01N21/88;B05C11/1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刘英梅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精度 光纤 环圈灌胶 缺陷 检测 修正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精度光纤环圈灌胶缺陷检测与修正方法,步骤为:1、建立灌胶图像采集系统、灌胶缺陷图像数据库及修正参数数据库;2、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基于灌胶缺陷图像处理与识别及修正参数选取的深度学习架构,并利用缺陷图像数据库进行训练,同时利用灌胶缺陷图像数据库与修正参数数据库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修正参数选择;3、完成学习与训练后,对实物环圈进行灌胶缺陷检测、识别与修正操作:利用所选取的修正操作参数作为输入,通过程序控制灌胶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缺陷自动修正与处理;对修正操作完成的环圈再次进行缺陷图形识别,确保无灌胶缺陷后完成相关灌胶操作。本发明提升了缺陷判断准确度,提升了高精度光纤环圈灌胶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精度光纤环圈生产技术领域,涉及灌胶缺陷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精度光纤环圈灌胶缺陷检测与修正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光纤陀螺作为新型的光学陀螺仪表,具有可靠性高、耐冲击振动、寿命长、启动速度快等优点,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军用及民用领域中。但当光纤陀螺工作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在光纤陀螺核心部件光纤环形传感器(简称:光纤环圈)中将产生热致非互异性相位噪声,即SHUPE误差。这种误差与光纤陀螺感知地球转速的SAGNAC效应无法区分,严重降低了光纤陀螺的实际探测精度。对于高精度光纤陀螺,需要高精度的光纤环圈,而高精度光纤环圈成环难度大,制备周期长,成本高。在高精度光纤环圈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绕制、施胶及固化等工艺。施胶是指在环圈制备过程中将胶黏剂均匀的附着在每匝光纤上的工艺过程。经过施胶后的环圈再经过固化工艺使胶黏剂得到充分完全的固化,便可得到具有抗冲击、振动性能的环圈。
目前,国外施胶工艺已经由最初的带胶光纤绕制工艺发展到现阶段先进的整体灌胶工艺,在不破坏光纤环圈内光纤空间排布的前提下,通过抽真空加压方式将胶黏剂注入环圈内光纤间的空隙。灌胶工艺较传统的带胶绕制工艺可以大幅降低人为因素对施胶过程的干扰,减少施胶过程中产生的气泡、灰尘等杂质对环圈性能的影响。但由于军事及技术封锁,我们无法得到国外先进的整体灌胶技术、工艺与设备。国内对高精度光纤环圈整体灌胶的研究起步晚,技术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落后,自主研发的灌胶设备存在各类问题。特别是在高精度光纤环圈整体灌胶过程中,由于高精度光纤环圈尺寸大,光纤长,绕制工艺一致性差等特点使得环圈整体灌胶过程中存在“气线”缺陷,现阶段对灌胶缺陷主要靠工人肉眼对完成灌胶操作的环圈进行观察,如果发现缺陷则需调整压强、注胶速度、胶体温度等参数重新进行灌胶操作,对工作人员熟练度要求极高,一旦未能及时发现缺陷或处理不当,会将缺陷环圈代入下一工序最终导致环圈性能无法满足要求,或报废。这种方法很难适应高精度光纤环圈批量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高精度光纤环圈灌胶缺陷的判断精度与缺陷处理准确度,从而有效提升高精度光纤环圈的灌胶成果率,其环圈成品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精度光纤环圈灌胶缺陷检测与修正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精度光纤环圈灌胶缺陷检测与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灌胶图像采集系统、灌胶缺陷图像数据库及修正参数数据库;
步骤2、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基于灌胶缺陷图像处理与识别及修正参数选取的深度学习架构,并利用缺陷图像数据库进行训练,同时利用灌胶缺陷图像数据库与修正参数数据库的一一对应关系进行修正参数选择,建立以灌胶缺陷为输入以修正参数为输出的修正模型;
步骤3、完成学习与训练后,对实物环圈进行灌胶缺陷检测、识别与修正操作:利用所选取的修正操作参数作为输入,通过程序控制灌胶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缺陷自动修正与处理;对修正操作完成的环圈再次进行缺陷图形识别,确保无灌胶缺陷后完成相关灌胶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2114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