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老莓酵素粉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36164.1 | 申请日: | 2022-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68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耿华;魏利夫;李春艳;王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晨日不老莓(辽宁)大健康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00 | 分类号: | A23L33/00;A23L5/20;A23L29/00;A23L3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张天会 |
地址: | 117000 辽宁省本溪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老 酵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不老莓酵素粉,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不老莓果浆:50‑150份、脱涩剂:0.1‑0.3份、发酵菌:0.1‑0.3份,所述的发酵菌为冬虫夏草菌和水果酵母菌以任意比例组成的组合物。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不老莓酵素粉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不老莓酵素粉的制作方法工艺稳定,产品质佳;产品方便储运,产品色泽、口感好,降低了不老莓产品的苦涩味,进一步保持了不老莓中的花青素、黄酮、多酚、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物质的含量,有效提高了不老莓发酵代谢产物的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保健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老莓酵素粉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提高免疫力、健康养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消费者对于酵素认知的加深,酵素产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接受,有望成为亚健康人群改善健康的重要选择。食品公司、商户或家庭在制备植物酵素食品时,一般采用从市场购入植物酵素产品再进行加工的方式。
酵素是由各种植物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获得的发酵产物。制作酵素的基本原理是,新鲜的水果蔬菜等植物中含有微量的酶和微生物,在密闭发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酵解反应和酶促反应,使原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等物质代谢反应,大量产生和累积所需的代谢产物,植物中的酶活性大大提高,酶的数量激增,最终形成对人体有益的酵素。酵素中含有来自植物原料和微生物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以及天然植物提供的和发酵生成的各种生理活性成分,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多糖、多酚、黄酮、有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对人体具有特殊的营养和保健功能。
传统的酵素产品为液态,而烘焙、糖果、固体饮料及固体调味料等传统“低水分”食品行业在制造中并不适用液态酵素产品的添加,其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添加固态的植物酵素产品,多为粉状。目前,以不老莓作为原料的相关酵素产品,产品形式单一,营养成分单一,使用效果不佳,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老莓酵素粉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不老莓酵素粉,其技术要点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成分组成:不老莓果浆:50-150份、脱涩剂:0.1-0.3份、发酵菌:0.1-0.3份,所述的发酵菌为冬虫夏草菌和水果酵母菌以任意比例组成的组合物。
一种不老莓酵素粉的制备方法,其技术要点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不老莓鲜果置于阴凉通风处或45-50℃热风循环烘箱中干燥,得到不老莓半干果;
步骤S2:将步骤S1中所得的不老莓半干果投入沸水焯洗,捞出后立即浸入冷水中冷却,得到不老莓果;
步骤S3:将步骤S2中所得的不老莓果放入护色液中常温浸泡3-5min,然后清水漂洗、沥干,得到护色不老莓果;
步骤S4:将步骤S3中所得的护色不老莓果放入破碎设备中进行破碎,得到不老莓果浆;
步骤S5:将步骤S4中所得的不老莓果浆置于密闭容器中,加入脱涩剂,得到脱涩不老莓果浆;
步骤S6:在步骤S5中所得的脱涩不老莓果浆中,加入冬虫夏草菌和水果酵母菌,于25-30℃保温发酵15-45d,得到不老莓酵素;
步骤S7:将步骤S6中所得的不老莓酵素冷冻干燥,粉碎分装,得到不老莓酵素粉。
作为优选的,步骤S1中不老莓鲜果干燥至水分为20%-25%。
作为优选的,步骤S1中不老莓鲜果干燥后减重至少70%,挤压成饼,且无汁液流动。
作为优选的,步骤S4中的破碎为破碎成泥状,且无汁液流动。
作为优选的,步骤S5中的脱涩剂为单宁酶,加入单宁酶后升温至40-45℃,保温5-6h。
作为优选的,步骤S7中的冷冻干燥采用食品冷冻干燥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晨日不老莓(辽宁)大健康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晨日不老莓(辽宁)大健康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361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