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冷板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15010.0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2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慧敏;陈平;刘秀兰;段大鹏;丁晓伟;程林;钱梓峰;关宇;杜岩平;张倩;刘维新;陈春宇;金渊;邓守城;陈熙;查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73 | 分类号: | H01L23/473;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鑫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结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板体上设置有流体凹腔;多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均设置在流体凹腔内,多个散热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本发明的液冷板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板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子行业与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电子元器件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散热效果不好会缩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导致电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目前,液冷板多采取直线型散热筋的结构,各个直线型散热筋之间的流道上布置有小沟槽来使冷却液体产生湍流,从而加强冷却液体传热的效果,但是,由于小沟槽内的冷却液体受沟壁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流动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对散热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同时,也有通过设计实现微通道翅片式结构的产品,微通道翅片式结构相对加工成本高昂,生产效率比较低。因此,如何降低水冷板的加工难度,同时确保水冷板内流道的散热性能及液冷板整体的密封性,并提高液冷板的使用寿命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板的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板体上设置有流体凹腔;多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均设置在流体凹腔内,多个散热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散热筋相互平行地设置。
进一步地,各个散热筋均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弯折段,各个弯折段均为V形。
进一步地,流体凹腔包括多个凹腔部,多个散热筋分为多个散热筋组,各个散热筋组均包括至少一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组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凹腔部内。
进一步地,各个凹腔部均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侧壁与散热筋组的最靠近其的一个散热筋之间形成边缘流道。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凹腔部之间通过隔断部间隔,隔断部的一端的端面与多个散热筋的一端的端面位于同一个预定平面上。
进一步地,流体凹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第一端壁用于与板体上的流体进出口连通,第二端壁与预定平面相对设置,以形成连通流道。
进一步地,各个凹腔部均具有用于与板体的流体进出口连通的流入端面,各个散热筋组的第一端的端面位于呈V形结构的弯折面上,弯折面与相应的凹腔部的流入端面形成扩口流道。
进一步地,板体上设置有多个流体进出口,多个流体进出口与多个凹腔部一一对应地连通。
进一步地,流体凹腔的内壁轮廓具有多个弯折边角,各个弯折边角均为弧形。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液冷板结构包括板体和多个散热筋,板体上设置有流体凹腔,多个散热筋均设置在流体凹腔内,多个散热筋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各个散热筋沿第二方向延伸,相邻两个散热筋之间形成导流流道;其中,相邻两个散热筋中的至少一个散热筋为弯曲状,以使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这样,延长了冷却液体流道的长度,并且,本申请的导流流道为弯曲流道,通过弯曲流道使冷却液体产生湍流,以强化冷却液体传热的效果,可见,本申请的液冷板结构提高了液冷板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50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