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体侧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27364.5 | 申请日: | 202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48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梅寿光大;酒井浩行;小川恭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爽;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可使中柱的电镀涂装良好,而且可确保门封条构件的密封性,进而可确保强度、刚性。车体侧部结构在中柱内板(45)具有前后的凸缘鼓出部(73、74)。而且,在中柱加强件(47),具有连通至第一闭合截面(51)的前后的贯通孔(101、102)。在中柱外板(46),具有将前后的贯通孔连通至第二闭合截面(52)的前后的阶差通路(85、86)。在前后的凸缘鼓出部重合中柱加强件,形成将第一闭合截面连通至外部的前后的间隙通路(105、10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体侧部结构,例如已知有下述结构,即:利用中柱(center pillar)的外板(outer panel)和内板(inner panel)来形成闭合截面,在各板之间的内部空间设有补强构件,各板之间的内部空间由补强构件分隔为两个闭合截面。两个闭合截面形成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和外侧。根据所述中柱,通过在闭合截面的内部设有补强构件,从而例如可确保对于因侧面碰撞而输入的负荷(以下称为侧面碰撞负荷)的刚性、强度,利用中柱来支撑侧面碰撞负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而且,作为车辆的前柱(front pillar),已知有在外板的凸缘与内板的凸缘之间形成有间隙流路的结构。根据所述前柱,可从一个间隙流路将电镀液引导至一个闭合截面的内部空间,对前柱的内表面进行电镀涂装而抑制生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14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130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的车体侧部结构来说,难以在内部空间中导入电镀液进行电镀涂装,所述内部空间是由中柱的外板和内板所形成的内部空间被补强构件分隔为两个闭合截面。其原因在于,若在补强构件中开出电镀液通过的贯通孔则强度降低。
作为其对策,想到对专利文献1的车体侧部结构适用专利文献2的前柱的间隙流路。但是,专利文献2的间隙通路为形成于外板与内板之间的单一的间隙通路,因而在中柱的内部空间由补强构件分隔为车宽方向的内侧和外侧的两个闭合截面的情况下,需要对两个闭合截面分别形成两个间隙通路。因此,可想到中柱的凸缘厚度变大,安装于所述凸缘的门封条(door seal)构件的安装性劣化或因安装面的凹凸而难以确保密封性。
作为其他对策,可想到在车宽方向的内板与补强构件之间形成引导电镀液的间隙通路,在内部的补强构件中形成开口部,将电镀液从内侧的闭合截面引导至外侧的闭合截面。但是,若在补强构件形成开口部,则可能对于侧面碰撞负荷的中柱的刚性、强度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可使中柱的电镀涂装良好,而且可确保门封条构件的密封性,进而可确保强度、刚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73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