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X射线焊缝缺陷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65549.4 | 申请日: | 202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4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卫朋;山圣旗;王睿;陈海永;孙嘉明;崔晓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V10/25;G06V10/80;G06V10/82;G06N3/0464 |
代理公司: |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0 | 代理人: | 付长杰 |
地址: | 300130 天津市红桥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卷积 神经网络 射线 焊缝 缺陷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X射线焊缝缺陷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内容:建立包含不同种类焊缝缺陷的焊缝图像数据集,数据集中所有焊缝图片标注焊缝标签;建立AF‑RCNN模型,AF‑RCNN模型包括主干网络模块、区域生成模块和目标分类与位置回归模块;所述主干网络模块采用残差网络(ResNet)与特征金字塔网络(FPN)结构,并在残差网络(ResNet)与特征金字塔网络(FPN)之间引入高效卷积注意力模块,以增强网络对不明显缺陷和小目标特征的学习能力,同时引入CIOU损失函数,增强瞄框的定位能力;利用建立的数据集训练AF‑RCNN模型,用于焊缝缺陷的分类与定位。所有的缺陷准确率均达到94%以上,检测速度为11.65FPS。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焊接缺陷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焊缝缺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焊接结构已广泛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建筑,车辆,航空航天,铁路,石化和机械电气。 由于环境条件和焊接技术的不同,焊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焊接缺陷,因此检查焊缝的质 量以确保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X射线焊缝缺陷检测是检测焊接质量的无损检测 技术最常用方法之一,研究人员在X射线焊缝缺陷自动检测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 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焊缝缺陷检测领域,传统的检测方法要求检测人员具有足够的经验判断,检测结果易 受检测人员主观影响。同时需要进行大量标注工作,容易受现场检测环境等因素的干扰,造 成误检和漏检等一系列问题。为能够准确判定焊缝质量,研究学者引入了卷积神经网络(CNN) 等模型对焊缝缺陷进行智能检测。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包括单阶段和双阶段两种模式。SSD和YOLO算法是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且发展较为迅速的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单阶段检测参数量小,其训练和 检测速度较快,但是其检测精度较低。Faster-RCNN算法作为双阶段目标检测的代表,因其 精度较高而得到了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传统Faster-RCNN算法是以VGG网络模型作为主干网络模块,其卷积深度较浅,特征 信息学习不够充分,且由于焊缝数据集中存在缺陷目标面积小、缺陷与背景对比度低等因素, 检测精度相对较低;或者设置卷积深度过深反而造成小目标缺陷特征信息的丢失,对于灰度 值较低的裂纹缺陷检测的检测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针对焊缝缺陷目标面积小、缺陷与背景对比度低等特点,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 网络的焊缝缺陷检测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AF-RCNN模型进行X射线焊缝缺陷检测。为减小卷积过程中的缺 陷信息丢失,增强信息学习能力,本发明采用残差网络(ResNet)与特征金字塔网络(FPN)相结 合作为主干网络模块,并引入高效卷积注意力模块,以增强网络对不明显缺陷和小目标特征 的学习能力,同时引入CIOU损失函数,增强瞄框的定位能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X射线焊缝缺陷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内 容:
建立包含不同种类焊缝缺陷的焊缝图像数据集,数据集中所有焊缝图片标注焊缝标签;
建立AF-RCNN模型,AF-RCNN模型包括主干网络模块、区域生成模块和目标分类与位 置回归模块;所述主干网络模块采用残差网络(ResNet)与特征金字塔网络(FPN)结构,并在残 差网络(ResNet)与特征金字塔网络(FPN)之间引入高效卷积注意力模块,以增强网络对不明显 缺陷和小目标特征的学习能力,同时引入CIOU损失函数,增强瞄框的定位能力;
利用建立的数据集训练AF-RCNN模型,用于焊缝缺陷的分类与定位。
所述数据集的建立过程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业大学,未经河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55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