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5248.3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7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帆;王超;王艳杰;吴博琦;闫兴振;王欢;高晓红;吕卅;杨佳;赵春雷;赵阳;迟耀丹;杨小天;蔡乾顺;龙玉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3/10 | 分类号: | H01L33/10;H01L33/32;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刘小娇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氮化物 红外 发光二极管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蓝宝石衬底上制备外延结构层;
其中,所述外延结构层依次包括:GaN成核层、GaN模板层、DBR反射层、p型InGaN空穴注入层和n-InN发光层;
步骤二、将所述外延结构层表面的部分n-InN发光层刻蚀掉,得到多个电极沉积区域,
其中,所述电极沉积区域对应的p型InGaN空穴注入层暴露出来;
步骤三、在所述电极沉积区域沉积第一金属电极并退火,形成p型区电极;
步骤四、在所述n-InN发光层上沉积第二金属电极并退火,得到初级器件;
步骤五、对所述初级器件进行解理、封装,得到分立的发光二极管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GaN成核层的生长源为TEGa和NH3;生长温度为500~600℃、压力500~700mbar、TEGa流量为25~45μmol/min、NH3流量为500~2000sc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GaN模板层的生长源为TMGa和NH3;生长温度为900~1100℃、压力200~500mbar、TMGa流量为40~70μmol/min、NH3流量为1000~4000sccm。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BR反射层包括多个交替设置的InGaN层和GaN层;
其中,InGaN层中的In含量为10~40%,InGaN层的生长源为TMIn、TEGa和NH3;InGaN的生长温度为600~850℃、压力300~500mbar、TMIn流量为3~6μmol/min、TEGa流量为1~5μmol/min、NH3流量为3000~7000sccm;
GaN层的生长源为TEGa和NH3;GaN层的生长温度为600~850℃、压力300~500mbar、TEGa流量为10~45μmol/min、NH3流量为3000~7000sc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InGaN层厚度为100~300nm;每个GaN层厚度为100~300n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InGaN空穴注入层的生长源为Cp2Mg和NH3,p型InGaN空穴注入层生长温度为600~850℃、压力300~500mbar、TMIn流量为2~8μmol/min、TEGa流量为1~5μmol/min、Cp2Mg流量为0.1~1μmol/min、NH3流量为3000~7000sc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InGaN空穴注入层的厚度为1~3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nN发光层的生长源为TMIn和NH3;InN发光层的生长温度为500~600℃、压力400~800mbar、TMIn流量为3~10μmol/min、NH3流量为5000~9000scc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三中,沉积所述第一金属电极使用的电极材料为:单质材料Au、Ni,二元合金材料Ni-Au、Ti-Au、Zn-Au、Pt-Au或三元合金材料Ti-Pt-Au、Ti-Ni-Au或Ni-Pt-Au。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氮化物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四中,沉积所述第二金属电极使用的电极材料为:单质材料Au、Ni,二元合金材料Ni-Au、Ti-Au、Zn-Au、Pt-Au或三元合金材料Ti-Pt-Au、Ti-Ni-Au或Ni-Pt-A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建筑大学,未经吉林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524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